赣西北铜鼓县城有一座特殊的学校——铜鼓阳光益智康复中心。在这里,每天都能看到一个身着朴素的身影,忙碌地穿梭在教室与宿舍之间。她时而俯身替脑瘫儿童整理衣领,时而蹲下与自闭症少年平视交流。这个被孩子们唤作刘妈妈的人,正是全国三八红旗手、铜鼓县阳光益智康复中心主任刘宜芬。10年间,她用3000多个日夜的坚守,在铜鼓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守望着那一盏盏希望的烛光。
01
命运的转折
2013年2月的一天,斜风细雨,春寒料峭,时任温泉镇温泉村妇女主任的刘宜芬,在街头一张泛黄的招募海报前停下了脚步——铜鼓县残疾人理事会招募志愿者。一种女性特有的爱驱使她报名加入了这个团队。周末,她随着志愿者踏入脑瘫儿小志的家门时,眼前的景象让这位见过世面的村干部心头震颤:斑驳的土墙上挂着台老式黑白电视,两个瘫痪在床的少年蜷缩在霉味刺鼻的被褥里,母亲正用布满老茧的手给儿子擦拭嘴角流涎。
刘宜芬的眼睛湿润了。
“要是有个地方能收留这些孩子,该多好啊!”这个念头如同种子,在刘宜芬心中悄然生根。
彼时的她正经营着乐队,年收入数万元,丈夫在外承包工程,两个儿子尚在年幼。但她还是坚定地走进了县残联会议室,主动向残联申请建立儿童益智康复中心。
“交给我吧!”掷地有声的一句话,却意味着要放弃年入数万元的乐队生意,意味着要说服常年不在家的丈夫,更意味着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县残联几位领导让她考虑清楚后再作决定,但当她再次走进小志家,看着少年用唯一能动的脚趾头在地面划出歪歪扭扭的“妈”字时,心中所有的顾虑早已烟消云散,朴素的爱心化作了前行的勇气。
02
撑起爱的天空
2014年盛夏,刘宜芬带着全家积蓄和四处筹借的10万元,在县城边缘租下了一栋废弃的二层小楼。当30多个残疾儿童在家长搀扶下,用或清晰或含混的声音喊出了“老师好”的时候,刘宜芬内心瞬间破防:这一声在旁人看来无关痛痒的问候,让躲在墙角的她泪水决堤。
工作的艰辛远超想象。教师宿舍不足,刘宜芬便把主卧改成值班室,自己睡在堆满康复器材的阁楼。经费紧张,她就带着教师自制教具,用废旧轮胎改造成平衡训练器。康复知识不足,她连续3个月往返南昌,在特殊教育学校旁听课程,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20多万字的学习心得。
最感动的,是家长的信任。记得有一位脑瘫儿童的家长,把孩子交到她手中时,反复确认了三次:“刘老师,您真的不会嫌弃我家孩子?”刘宜芬轻轻握住对方颤抖的手,指着墙上“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的标语说:“你看,这里每个孩子都是我的宝贝。”这句话,后来成了康复中心最温暖的承诺。
很多年以后,这位家长见到刘宜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刘老师,您才是我孩子真正的妈妈!”
殊不知,刘宜芬用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才筑起孩子心中温暖的爱巢。
03
创造爱的奇迹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刘宜芬便是这个摇动者、推动者、唤醒者。
在康复中心的档案室里,600余本训练手册整齐排列,每本都详细记录着孩子的生理指标、情绪变化和训练进度。刘宜芬独创的“三维康复法”——生理机能训练、心理认知开发、社会适应培养,正在改写无数残疾儿童的人生轨迹。
自闭症儿童小雨,刘宜芬设计了“情绪温度计”:用不同颜色的卡片代表开心、焦虑、愤怒等情绪,通过视觉提示帮助孩子识别情绪。经过两年训练,曾经连基本眼神交流都做不到的小雨,如今能主动用卡片表达需求。
脑瘫少年小强的案例更具传奇色彩。这个被医生判定“终身无法站立”的孩子,在刘宜芬设计的“阶梯式站立训练”下,经历137次跌倒后,终于在10岁生日那天扶着助行器迈出了第一步。当他在母亲怀里泣不成声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到了生命的奇迹。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刘宜芬办公室墙上挂着的这句苏格拉底名言,正是她教育理念的写照。她要求教师每周提交“发现日志”,记录孩子身上每个微小的进步:可能是第一次完整说出句子,可能是主动递出玩具,甚至只是安静地听完一个故事。
04
与孩子一起成长
每天早上6点,刘宜芬必须经历一番“内心拉锯”:一边是康复中心30多个孩子的早餐,一边是两个儿子空荡荡的餐桌。这种愧疚在2017年冬天达到顶点——小儿子磊磊在学校突发高烧,老师连续拨打5次电话都没接通,最后是邻居把孩子送到了医院。
“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们了?”面对大儿子和和的质问,刘宜芬留下了愧疚的眼泪。但当她来到康复中心,看到30多张稚气的脸蛋,一下子又忙碌得不可开交。
为了让自己儿子早点独立,刘宜芬买来五双同款袜子,教孩子们自己搭配;在冰箱贴上“每日任务卡”,让儿子们学着煮面热饭。更令人动容的是,她定期把康复中心的孩子带回家过周末,让亲生儿子与特殊伙伴同吃同住。如今,和和能熟练地帮脑瘫弟弟穿衣,磊磊会主动给自闭症伙伴讲故事。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事业和家庭的双向奔赴中,她让孩子们懂得了爱的真谛。她常说:“我的孩子学会了责任与包容,那些特殊孩子获得了爱与希望,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05
从孤军奋战到万家灯火
2018年8月,铜鼓县阳光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成立,刘宜芬知道,这不是名称的变更,而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她引入医教结合模式,与县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开发社区融合课程,让特殊儿童定期走进超市、公园;创立家长学校,已培训300余个家庭掌握基础康复技能……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参与进来。铜鼓县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不仅嘘寒问暖,还特意送来了康复器材,让刘宜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内心受到极大的鼓舞。康复中心从最初的5名教师发展到10人专业团队,其中3人是曾经的家长。志愿者队伍壮大到200余人,形成了“30个孩子300个妈”的爱心网络。更令人欣喜的是,67名毕业生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55人实现社会就业,38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获新生。
2024年教师节,刘宜芬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那天,已经是蛋糕店学徒的婷婷,手里攥着一枚粉色发卡站在办公室门口,看见刘宜芬过来,她赶紧迎上去,双手捧着发卡,对刘宜芬说:“刘老师,这是我赚的工资给你买的教师节礼物,送给你,谢谢你之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刘宜芬双手颤抖地接过发卡,将它小心翼翼地别在头发上。“真好看,谢谢婷婷……”话未说完,刘宜芬伸手将婷婷揽在怀里,这个从不轻易落泪的特教人,在孩子们面前哭成了泪人。
06
生命之树长青
在康复中心的成长长廊里,两侧照片墙上记录着无数的蜕变瞬间:从蜷缩在角落到站上舞台朗诵的轮椅少年,从沉默寡言到主动拥抱的唐氏综合征女孩,从随地便溺到独立如厕的脑瘫儿童……这些照片如同时间的刻度,丈量着爱的深度与生命的韧性。
刘宜芬的办公室里,始终摆放着三件“宝贝”:一本磨破封皮的《特殊教育学》,记录着她20年如一日的学习轨迹;一盒五颜六色的情绪卡片,承载着无数孩子的情感启蒙;一张泛黄的志愿者登记表,日期定格在2013年3月15日——那是所有改变的起点。
“每个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我要做那个帮他们修补翅膀的人。”当2024年全国三八红旗手的奖牌挂在胸前时,刘宜芬的目光依然投向窗外嬉戏的孩子们。在她脸上,永远是迷人的微笑,那抹温暖的光辉,恰似10年前点燃在深山里的希望之火,永远炽热,永不熄灭。
宜心守正芬芳远,高洁无私德润天。刘宜芬用半生光阴诠释着特教人的初心。她的故事,是千万特殊教育工作者坚守的缩影;她的坚守,让“折翼天使”们看见了重返蓝天的可能。当春风再次吹过山岗,那些在大爱中绽放的生命,正在诉说着关于希望与尊严的最美诗篇。
供稿:铜鼓县三都中学教师 邹甫龙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当地时间9月11日,数千人聚集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广场,悼念24年前“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