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云关旧址苍松翠柏间,斑驳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纪念碑静静矗立,无声诉说着抗战时期救死扶伤的壮阔史诗。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简称救护总队)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创造了医疗奇迹,彰显了“博爱、奉献、人道”精神。
烽火仁心映初心,大爱丰碑立黔中。救护总队在贵州图云关展现的精神在本地得以传承,对贵州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到巡回医疗,从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到“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党中央对贵州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多层次、多形式推动顶尖优质医疗资源落户贵州,众多国内顶尖专家,大医“黔”行,致力提升贵州医疗水平,让黔中大地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更加触手可及。
精锐尽出“黔”力赴,仁术薪火照山乡
8月16日,走进贵阳森林公园内,站在救护总队纪念碑前,思绪飘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战事蔓延,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连同其他机构整合救护资源成立的救护总队一路西迁,于1939年2月入驻贵阳图云关。
图云关因着山高林密、交通便捷,成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卫生署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等重要机构,承担着救护伤员、培训军医的重任。2万余名医护人员在卫训总所和6个分所接受培训,救护总队所属医疗队达150多个,医务人员达3420人,他们从图云关出发奔赴前线,足迹遍布全国各战区。图云关成为抗日救护的“心脏”。
据史料统计,救护总队直至1945年底撤离,八年抗战,前后参加救护总队的员工达8000多人,并有外籍医师38位,很多人战后成了国内外医学界的泰斗。
时间拉回今日贵州,救护总队在贵州抗战的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这穿越时空的“大爱”,正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巡回医疗、“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等,在新时代贵州大地上赓续传承、焕发新生,书写着健康中国战略的贵州答卷。
2022年10月18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获批。上海儿童心脏专家陈会文领命带领团队,顶着新冠疫情逆行赴黔,“为国家事业去效力,是一生的荣誉。”陈会文带领团队在我省开展诸如国内首例采用右心耳代替肺动脉瓣治疗先心病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填补了贵州省儿童医疗救治多项技术空白。
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此前完成的国内首例5G远程机器人辅助小儿骨骺阻滞手术,图为手术现场。胡家林 摄
同年12月8日,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通过5G通信技术与北京积水潭医院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实时连线,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蒋协远千里之外远程规划,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原院长冯超主刀,京黔协作,完成国内首例5G远程机器人辅助小儿骨骺阻滞手术。
国家战略精准落子,擘画健康贵州新图景
5G远程机器人、高难度先心病等手术,从需要“往外转”到“家门口”能治,这是国家战略精准落子的生动实践。
病床前,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忠哲(左一)针对疑难病症治疗情况、手术方式,进行了解和技术指导。胡家林 摄
长期以来,受地理、经济等因素制约,贵州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
党中央关怀如山,将补齐医疗短板作为重大民生工程。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遴选国家级医疗机构作为输出医院,到患者流出较多、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2021年7月,贵州等12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被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范围。
“把最好的医院、最强的人才引进到贵州。”2022国发2号文件明确:支持在贵州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2023年2月24日,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作为我省首家落地并运行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式揭牌。同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在贵阳开诊。至此,获批建设的5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贵州全部落户开诊,贵州医疗“新高地”初具规模。
陈会文团队为患儿实施手术
今年全国两会上,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省卫健委主任孙发把我省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成效案例带到了全国两会——陈会文团队为贵州胎龄29周、体重仅为1.3公斤的“Berry综合征”早产儿成功实施心脏畸形矫治术,创下了该病种全世界最低体重、最小年龄记录。
承大爱启新程,健康福祉润万家
跨越2600公里赴黔,两名藏区小患者在贵阳接受贵州首例高难度矫治髋关节脱位,同圆"齐步"梦。
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副院长杨劼为患儿查看双脚发育情况。胡家林 摄
1800公里外操刀!毕节申先生受益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专家金巍巍团队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该院建成全省首家5G远程机器人手术中心。
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脊柱外科团队为患者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曾浩洋 摄
中山一院贵州医院完成我省首例采用CART疗法救治复发白血病青年。此次针对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CD19靶向治疗成功实施,填补了省内精准免疫治疗空白。
王女士5年间3次试管婴儿均失败。在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粤黔专家携手,中医四诊合参,个性化治疗子宫肌壁多发肌瘤。今年4月,王女士顺利生出6斤重宝宝,圆了求子梦。
……
“国家队”扎根,引入新技术,平移管理和文化,带教本土医生,将“真本事”留在贵州。群众告别“看病难”,不仅就近享有高水平诊疗服务,“大病不出省”,还节省了巨额费用和时间成本。
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6月底,贵州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累计派出专家1752名,引入新技术新项目760项,填补国内空白8项、西南空白31项、省内空白163项;累计开展手术12.81万例,疑难病手术占比达74.9%,累计吸引26.84万省外患者来黔就医。
去年9月,国家卫健委将巡回医疗纳入制度,每年执行。当年,北京积水潭医院等4支国家巡回医疗队共73人,深入黔中大地开展巡回医疗,覆盖贵州5个市州12个区县,累计巡回时间82天,服务群众超5000人。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巡回医疗与救护总队在图云关抗战精神一脉相承——这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传承跨越了时空,成为驱动今日贵州医疗事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地域+领域”组团帮扶激活我省毕节医疗!2023年中央统战部启动新模式,整合资源精准帮扶。次年,毕节新增4家三级医院创纪录;斩获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建成岐黄学者站、国医大师工作室。同时,东西部协作引入广东近千名专家支援372家机构;“组团式”帮扶覆盖20个重点县医院,由粤黔三甲医院精准发力,变“输血”为“造血”。
展望新征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持续深化、“地域+领域”帮扶模式不断完善,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持续关怀下,汇聚各方力量,贵州必将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让大爱之光照亮黔山秀水的每一个角落。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当地时间9月11日,数千人聚集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广场,悼念24年前“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