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吹过花果园的街角,隐匿在高楼大厦里的南明区图书馆,层层叠叠的书脊在灯光下泛出温润的时光痕迹,油墨与旧纸的气息在空气中静静交织,仿佛编织成一片无形的经纬。
在这里,每一本书都像一只沉睡的“精灵”,正等待被翻阅的手指轻轻唤醒,而当读者推门而入的那一瞬,他们便与这满室书香,撞了个满怀,与书中的“精灵”,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一年借书190册:她是图书馆里的“小常客”
旭日初升,霞光冲破夜色的裹挟,读者们奋斗的身影,开始倒映在图书馆透亮的窗壁之中。
在南明区图书馆一隅,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安静地坐在靠窗的位置,手捧一本书,目光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凝聚在纸页之间。她叫陈艺语涵,今年刚升入初一,而这座图书馆,早已成为她童年最温暖的“第二课堂”。
六年前,刚上一年级的陈艺语涵被妈妈牵着手第一次走进南明区图书馆。那时的她个子小小的,连书架上的书都够不着。妈妈告诉她:“书里有另一个世界。”从那天起,每周的阅读时光成为了她的习惯。如今,六年光阴流转,陈艺语涵已从稚嫩的小学生长成了爱思考的少年,而图书馆也见证了她一路的成长。
“我最喜欢看文学小说,能给我带来很多灵感。”陈艺语涵笑着说,“读多了,写作文时总能用上几句。”在她看来,阅读不仅是爱好,更像一位无声的老师,教会她表达、思考与共情。
南明区图书馆离她家步行约20分钟,这个“刚刚好”的距离,让阅读成了她生活中最自然的一部分。假期里,别的孩子或许在游乐场嬉戏,陈艺语涵却更愿意带动弟弟和同学走进图书馆。“我跟他们说,这里比手机有意思多了。”
六年来,陈艺语涵几乎见证了图书馆的每一次变化。她记得小时候知道这里的人并不算多,座位总有空闲。近几年,不仅来的人变得更多了,周末常常一座难求,图书种类也越来越丰富,活动也越来越多,不仅可以参加有趣的活动,还能通过读书积分可以换取文创礼品。“书变多了,氛围也更好了。”她感慨道。
作为全年度借阅量最高的读者之一,陈艺语涵几乎每年在图书馆的阅读评优活动中都能捧回奖状。工作人员都记得这个爱笑又执着的女孩:“她不是为了奖状而来,而是真的爱书。”
“如果有一天图书馆没有了,我会觉得心里空空的。”谈及未来,陈艺语涵语气认真。对她而言,这里不只是藏书的地方,更是承载梦想与陪伴的港湾。
书册翻动的声音里,藏着城市柔软的韵律。在快节奏的时代里,陈艺语涵用静默的阅读守护着内心的丰盈。而她只是一群热爱阅读的孩子们的缩影,始终让图书馆有着一盏亮不灭的灯。
六旬老人的“精神家园”:图书馆里的时光与思考
在这个书香四溢的空间里,除了年轻的“小常客”,也常能看到头发花白的老年人们,他们对知识的虔诚,与年轻学子的奋斗身影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跨越代际的精神传承画卷。
69岁的韦明伟爷爷轻轻打开报纸,目光在纸页上缓缓游走,像一位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拂去历史的尘埃。在喧嚣的城市中心,这方静谧的阅读空间已成为他晚年最珍视的精神栖息地。
自2023年韦明伟发现这里有图书馆后,他总喜欢来这里看书看报。回忆第一次走进图书馆时的感受,他说:“没想到这里有这么好的环境,能免费看报读书,真是国家的福利。”韦明伟尤其喜欢历史类书籍,借阅过《红军长征记》后深受触动,“书中描写红军长征在贵州的故事,让我更体会到党和国家发展的不易”。
在这里,韦明伟仿佛找到了广阔天地,他还特别享受哲学书籍带来的思考,“读哲学时有种跨越时空的感觉,就像仰望星空,让人心潮澎湃”。相比商业书店的休闲氛围,他更青睐图书馆的专注环境,“这里能让人沉下心来深度阅读”。
让韦明伟感触最深的是图书馆里年轻学子的身影。“现在用功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他们读书的热情很珍贵。”他建议图书馆多举办针对青少年的创新讲座和辩论活动,“年轻人想象力丰富,思想碰撞能激发更大能量,这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很重要。 ”
去年参加图书馆的读者座谈会,韦明伟感受到“提前过年般的喜悦”。他特别提到关于本地文化资料的收藏价值,希望能系统梳理这些地方文献,能让更多人能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最令他感慨的是,与老友时隔五十年的未见,重逢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特意带着他们来参观了图书馆,“我想让他们知道,这里是我们这代人年轻时不敢想象的精神家园”。
午后阳光洒落在图书馆里,韦爷爷的身影与其他读者融为一体,深受书本里前辈们的故事触动的他,低头喃喃自语“我又能为后人做些什么呢?”
这位银发老人的阅读故事,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一个普通市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
一书一世界:一位图书馆人的筑梦之旅
获评全民阅读基地;运营七年读者接待量达180万余人次;“图书馆奇妙夜”“世界读书日”“书香大拜年”等公益文化活动成为特色IP……一座图书馆能留住读者,离不开背后那群默默守护的人,迟敏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迟敏接到工作任务——在南明区要新建一座公共图书馆,这也是区级的第一个图书馆,项目由她负责推进。选址、规划设计、装修……从那天起,推进图书馆的建设成为了她最重要的事儿。她说:“图书馆不只是一个放书的地方,而是一个让人愿意坐下来、享受阅读的所在。”这句话,也成了她后来所有工作的初心。
2018年6月,图书馆正式开馆,然而,运营管理却比想象中更难。开馆之初,藏身于高楼之中的南明区图书馆,访客并不多。“图书馆对提升城市文明与市民素养至关重要,既然建成了,我们就不能让它成为摆设。”迟敏说。
于是她带着团队一点点摸索、一次次尝试。读者找不到,就多设置标识标牌;图书馆知晓率不高,就加大宣传,主动走出去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渐渐地,这座图书馆被更多人知晓,这项公共服务的价值,也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惠及读者。
“我们还创新了运营管理模式,是全省首个采取社会化运营模式进行管理的县级公共图书馆。”迟敏说,社会化运营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参与,既解决了人员编制紧张、服务需求大的难题,还吸引了一批高素质的服务人才,为读者提供更专业、更贴心的服务。
吸引来了读者,也有了专业的服务队伍,如何才能真的留住读者呢?迟敏和团队始终把读者放在第一位,他们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收集读者的书籍需求,定期进行补充完善。同时,对借阅量高的读者进行表彰,并将他们的照片展示在馆内,增强荣誉感和归属感。
“最受欢迎的是我们的‘图书馆奇妙夜’‘书香大拜年’等文化活动,还有读者专门‘蹲点’,等待活动开场。”迟敏说,仅去年一年,图书馆就举办了190余场活动,今年也已开展了80余场。此外,图书馆还联动读者,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并通过积分兑换机制,鼓励读者借阅、参与活动,形成可持续的阅读生态。
除了推广阅读,图书馆还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从2019年起,迟敏带领团队打造“黔文传承”活动品牌,与贵州省非遗中心等单位合作,开展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工作。如今,在图书馆内就设有一个专门的展区,读者不仅可以观看非遗展示,还能参与相关活动,亲手体验传统手工艺,感受非遗的温度。
七年时间,一座图书馆改变了一个区域的文化氛围。迟敏用她的热爱与坚持,让这里不仅是书的海洋,更是梦想的起点、温情的港湾。而这,正是她筑梦之旅最美的意义。
一座“精神富足”的城市,才能安放人们最美好的生活梦想。当暮色渐染窗棂,馆内的灯光次第亮起,犹如文明之火生生不息。南明区图书馆也将继续书写与城市、与读者的温暖故事……这方人间天堂,以温润而持久的力量,用书香编织着城市的精神图谱,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每一个向往美好的心灵。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当地时间9月11日,数千人聚集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广场,悼念24年前“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