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高慈善项目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加强慈善组织、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广优秀慈善项目的成功经验与典型做法。2025年8月28日至29日,贵州省慈善联合会在铜仁市和黔东南州成功举办2025年慈善项目观摩培训会。本次会议由省民政厅主办、省慈善联合会承办,来自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慈善组织、基金会及相关机构的230余名代表参加。
本次观摩聚焦铜仁市与黔东南州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通过实地考察、经验交流与培训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我省慈善项目在社区慈善、老人关爱、儿童服务、文化振兴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成果。
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方面,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碧江区正光街道打角冲社区等安置点的慈善超市通过“积分兑换”机制有效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旺家社区慈善超市自2022年建成以来,成功培育出“老妈妈防火团”“红色物业”等志愿服务品牌。打角冲社区慈善爱心驿站作为铜仁市创新试点项目,构建“1+3+2+N”服务模式,动员企业、慈善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形成“慈善助力、百姓受益、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区慈善生态。
在老人与儿童服务领域,多个慈善项目提供精准服务。旺家社区老年食堂为60岁以上低保、特困老人和7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就餐补助,结合“积分制”管理鼓励志愿者参与送餐、保洁等服务。在旺家社区和正光社区儿童之家(益童乐园)分别服务儿童超1.8万和2.3万人次,提供课外辅导、安全教育和心理支持等服务,有效缓解搬迁家庭育儿压力。正光社区“铜心护苗·儿童之家”项目已服务儿童7230人次,开展家庭教育与心理咨询129人次。
在多元养老模式探索方面,黔东南州凯里市白果井街道思源社区老吾老驿站作为助老型公益服务站点,三年来服务老年群众,孵化多个社区社会组织、文化队伍等,荣获多项志愿服务大赛奖项。凯棠镇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探索“家门口养老院”“行走的养老院”等模式,通过组建专业康养、志愿服务和乡贤能人三支队伍,开展健康管理、精神慰藉和文化娱乐活动,切实提升农村老年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在文化教育领域,凯里市地名文化展示馆作为贵州省首个地名文化展示馆,通过政区地名、村落地名、山水地名等单元,展示凯里深厚的地域文化。白午街道福和社区“希望工程·陪伴行动”项目点为搬迁社区青少年提供普通话培训、书法教育和心理辅导服务。“明亮少年·陪伴行动”线下服务台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观摩期间同时,8月29日在凯里市举行专题培训环节。省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许家豪主持开班仪式,多位业内专家进行专题授课。字节跳动公益平台行业运营负责人罗媛楠讲解了慈善组织在公益平台上的运营策略;贵州省为爱黔行公益服务中心秘书长詹瑶分享了“大山里的音乐课堂”项目的成功经验;腾讯公益基金会项目经理郭晓叶介绍了数字化在社区慈善和应急慈善中的应用;省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处一级主任科员杨春系统讲授了慈善组织内部治理与规范化管理知识。培训内容紧密联系实际,针对性强,涵盖互联网慈善运营、数字化应用、项目品牌打造和组织治理等多个方面,为参会代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在为期两天的观摩培训后,8月30日上午,省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萍主持总结交流会,各市州代表就本地慈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交流发言。会上,陈鸣明会长充分肯定本次观摩培训会取得的成效,观摩项目展现了各地的创新实践,又通过专题培训提升了大家的专业能力。
在发表总结讲话中,陈鸣明就推进慈善事业发展提出四点意见:一是坚持政治引领,牢牢把握慈善事业正确方向;二是坚持依法行善,加强内部治理、能力建设和公信力建设;三是坚持创新驱动,优化慈善项目,创新募捐方式;四是坚持弘扬慈善文化,协力做实可持续慈善。
他强调,各地要以此次观摩培训为契机,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提升效能,推动慈善事业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发挥慈善力量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帮助搬迁群众更好地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
本次会议采用“观摩 + 培训”相结合的模式,既注重现场观摩以积累实践经验,又着重强化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提升。不仅展示了贵州省在慈善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也为全省慈善组织提供了一个互学互鉴、共同提升的平台,对推动贵州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当地时间9月11日,数千人聚集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广场,悼念24年前“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