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叮——”2025年6月一个陌生号码第三次亮起屏幕,平时不接听陌生电话的黄蓝瑩,鬼使神差地按下接听键,命运由此拐弯——她与千里之外一名血液病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初配成功!2025年8月29日,她为这名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中华骨髓库第20946例、福建省第536例、漳州市第28例、平和县第4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从此成为“血脉相连”的姐妹花。
黄蓝瑩毕业于闽南师范大学,目前是平和县的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曾获评优秀教师。这位“95后”热爱生活,也热心公益,此次善举亦是源于她长达七年的爱心积淀。早在大学读书期间,黄蓝瑩就与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期间学校组织了多次千人献血活动,对造血干细胞的宣传也很到位。”
大学上铺室友韦雯青(左)在采集医院陪伴捐献者黄蓝瑩(右)
上铺室友韦雯青是校红十字会成员,她经常陪同室友前往献血车值班,两人一起在中山公园和校园内的献血车参与献血,还共同登记加入造血干细胞和遗体捐献志愿者的行列,成为了光荣的“三献”志愿者。
2025年6月当漳州市红十字会通知她初配成功时,她感到十分意外。“入库那时以为这辈子都不会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黄蓝瑩坦言,更巧的是,她平时不接陌生来电且手机常年静音,前两次来电都未接听到。“隔了一周他们打来第三个电话时,我却鬼使神差地接了。”她笑着说,“这像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仿佛是命运的指引。”
造血干细胞捐献签字仪式
面对这次宝贵的“生命之约”,黄蓝瑩展现出了语文教师特有的理性与细腻。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收集资料,深入了解捐献全过程。“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我更加确定这是一件对自身没有太大伤害,却可以救人一命的好事。”这种认知让她以乐观淡定的心态面对整个过程,把每个捐献准备步骤都当作“顺便”之事:去漳州找朋友吃饭,顺便做高分辨配型和体检;到福州找朋友玩,顺便完成采集……
对捐献之事,黄蓝瑩保持着松弛的心态。她十分感恩,“这一路走来,感受到了工作人员最大的善意”——漳州市红十字会王培玲的耐心答疑,漳州市医院体检科医护人员的笑容相迎,平和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林跃忠的陪伴同行……都缓解了她心里仅存的一点忐忑。朋友们虽然担心她的身体,但都认同和支持她的善举,最大程度地陪伴她、帮助她度过每个捐献准备环节。而她也不忘向关心她的人科普捐献知识,消除他们的疑虑。这份善意如流水,滋润了一位位经过的人。
患者的父母分别写了感谢信,妹妹与平和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分别为捐献者朗读两封感谢信
4天的动员剂注射,将黄蓝瑩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释放到外周血里。8月29日上午,血液经分离机缓缓流淌,三个循环后,200多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完成。看着“生命种子”即刻启程前往患者所在医院,读着患者家属写的感谢信,黄蓝瑩仿佛看到了远方的姐妹正在生命的延长线上追光奔跑。
她迫切地想与大家分享这段特别的人生体验,“造血干细胞捐献对身体没有伤害,并且是可恢复的,但我们却仅仅因为细胞这个‘存在’本身就能够救一个人,这是多么奇妙珍贵的体验啊!”如今,她带着闽师大文学院赋予的“勇敢、坚强、善良”品格,把讲台搬进了更广阔的“生命课堂”,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学生:笔能书写未来,细胞也能!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当地时间9月11日,数千人聚集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广场,悼念24年前“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