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接某地公安局XX大队电话,几天前出队的任务有新的突破,需要我队安顺片区内的队友协助进行潜水打捞。任务责任人:聂翔云……”
刚刚过去的暑假,聂翔云很忙,不是在出救援任务,就是在参加培训。他的采访并不好约,微信群中展示的一条条记录证实了这点。
“其实,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公益志愿者。我觉得我这个人似乎没啥可写的,哈哈。”9月初,记者终于觅得机会,来到了他位于关岭城区的家中。他笑容朴实,言谈间是与粗犷、健硕外表不相称的低调。
采访地点是他家楼顶。这里曾是一片普通的水泥屋顶,后来经他改建,已经成了一个功能颇为完备的救援训练基地,摆放着帐篷、救援绳索等专业装备。
“这个帐篷是刚刚住过的?”“是的,大多数时候,我就在这里面过夜。随时处于备战状态,等候任务召唤嘛。”
话题就从这里打开了。
参与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九寨沟地震等30余次救援……作为一名公益救援志愿者,聂翔云的履历足够丰厚。
他的公益救援之路,始于2004年。之前他还只是一位热爱徒步登山的“驴友”,行走于山川之间,探索着人生的边界。渐渐地,他发现单纯的徒步已经无法满足内心追求。
“光是徒步太局限了,人生应该有更广阔的可能。”聂翔云回忆,他开始学习救援技术,并在徒步过程中为他人提供一些简单的救助。这为他后来的事业埋下伏笔。
2008年汶川地震震动全国,也震动了聂翔云的心。他自发组织志愿者前往灾区参与救援。归来后,他与同伴们商量:“咱们也组建一支救援队吧?”
从此,他先后加入贵州蓝天救援队、参与创建红箭搜救队。2014年,他和队友在贵州省民政厅和应急厅正式注册“贵州弘剑救援队”。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至300多人,聂翔云担任副队长,负责安顺片区的救援工作。
一名民间公益救援者的“炼成”并不容易,最初面临的挑战就是专业知识、技能和设备。为了学习专业救援技术,聂翔云和队友们去过北京、杭州、昆明和贵州省内的许多地方,系统学习城市坍塌、绳索、水域等救援技术。
在一次次培训和实战的磨砺下,聂翔云的技艺日臻完善。今年8月,他的职业资质图谱上又增添了重要一笔:一本救护师资格证。这意味着他成为一名持证救护师,可以为团队的紧急救援提供专业保障。
当然,所有行动都是自费进行的。
“我们首先是志愿者,然后才是救援队员。”聂翔云强调,而“志愿”意味着,每次出队的费用、风险以及个人装备,都是自行承担。据统计,近年来他和队友们在培训和购置专业设备上已经花费了80余万元。
救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还有“险”。那次“掉绳”事故令他至今都有些后怕。“当时是在黔南自治州惠水县,一名外地游客失足掉下峡谷,当地公安局联系我们支援。”聂翔云回忆,队员们完成了布线工作后,他穿戴整齐,率先沿绳索下降。
吊在绳索上,向下望去,聂翔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600多米的垂直高度下,地面参照物变得渺小难辨,他像挂在直升机悬梯上一样飘摇、下探,一点点接近目标。
突然,他感觉身体一轻,整个人开始快速下滑。不好!凭经验判断,应该是工作绳上的下降器发生故障失灵了。危机之中,他靠着高超的应变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用牙齿咬住工作绳,完成了身体从工作绳到辅助绳的转换。
“当时工作绳只剩下1米多了。”聂翔云笑着说。那1米多长,就是他和死亡的距离。
又苦又险,还需要自掏腰包,但救援工作也有很多快乐。
2020年10月,聂翔云到昆明跑马拉松,结束后在昆明高铁站等车时,听广播说有人昏迷,他立刻赶过去,和一名医生配合,对患者进行了心肺复苏。最终将人救醒时,聂翔云的衣服已经湿透了。因为救人耽误了原车次,铁路工作人员特意为他安排了VIP座位,让他心里暖暖的。
很多人对公益救援志愿者表达了敬佩之情,但因为这项工作特殊的性质,队伍发展并不快。目前,聂翔云所带领的贵州弘剑救援队“安顺小分队”共有17名成员,他们来自公务员、私企老板、打零工者,甚至无业人员。不同身份的人因为共同的信念聚在一起,组成了这个特殊的大家庭。
龙启星,一名打零工的队员,即使有三个孩子要抚养,但只要接到救援任务,总会义无反顾地放下手头工作赶来参与;安庆,关岭自治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受聂翔云感染加入救援队……
他的单位领导和家人也非常支持救援工作。有一次他向领导请假参与雅安地震救援,很快获得批准:“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有义务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与力量。你到现场要注意安全。”
甚至,聂翔云把儿子、女儿也“发展”到公益救援队伍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从小培养他们的户外求生意识和技能,并把这种正能量传递下去,影响到他们身边更多的人。”
这种理解与支持,让聂翔云能够更加专注于救援事业。
因为经常攀山探谷,聂翔云在救援圈里得名“险峰”。站在险峰之上,他看到了很多人看不到的风景,也承担起了很多人无法承担的重任。
“当你面对求助者无助的眼神,就会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催促着我们要想方设法完成任务。每次我们救援任务完成以后,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聂翔云说。
“但也不完全是喜悦,还有难受。”很多时候,救援工作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一具具冰冷的遗体。“那个时候,我们也会哭。但我们知道,更重要的是,将他们搜救出来,给他们一个应有的归宿,也给家属一个安慰。”
“公益救援事业重塑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没有找到它,我的人生可能会黯淡无光,会长久受困于生与死、平凡与伟大等问题的思考。现在,虽然我仍然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我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聂翔云感慨。
安庆对这份“兼职”有着特别的理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公益之心,都有一种为社会奉献的信念,但是平时可能无法表现出来。而我们的行为,可以把这种信念激发出来,形成一种更加浓厚的氛围,让整个社会更有爱心和奉献精神。”
亲身经历过“生死时速”,也频繁地见证着他人的生死,聂翔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云南昭通市镇雄县的一次搜救中,聂翔云和队友们搜寻一名年轻的徒步者。当他们在洞底找到对方时,对方已无生命体征。
那是一个秋天,浑身汗水的聂翔云爬出洞口,回头望向深不见底的洞穴。他想再试着倾听一下那个年轻生命留下的回响。这时,他感到脸上一凉。抬头一看,原来是下雪了。
这场提前到来的雪,像是一个生命无奈的告别,也像是为感谢救援队赠送的凉意。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9月12日至14日,由遵义市民政局主办、遵义市慈善事业促进发展中心承办的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活动在遵义市醉里广场举行。本次活动以“慈善遵义・爱满红城”为主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