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昌市红十字会敢于担当、勇于探索,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抗灾救灾、人道救助、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和长足发展,充分彰显了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闻灾而动,他们向险而行
不久前,南昌市第九医院主任护师胡敏华荣获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
从事护理工作以来,胡敏华始终秉承南丁格尔精神,坚守抗艾一线20年,累计救护艾滋病患者2000多名,陪护抚慰艾友及家属2万余人次,关爱拯救了无数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面对社区孤寡老人,她充分发挥利用护理专长和医院的优势医疗资源,建立起医疗、护理、康复、健教、养护“五位一体”医养结合的全新健康养老模式,开展养护志愿服务。
以胡敏华为代表,无数红十字工作者和志愿者积极播撒爱的种子,把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传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南昌市红十字会不惧风险、冲锋在前,组织动员红十字志愿者2000余人次参与到守卡、核酸检测、消杀等疫情防控工作中,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价值11814.58万元,位居全省11个设区市之首,并准确将社会各界捐赠用到了刀刃上,汇聚起全民战“疫”的强大力量。
强基固本 打通救护最后一公里
为了在最大范围内普及推广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我市将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纳入民生工程和重点民生实事,启动了“惠民救护百千万”工程。近两年来,全市累计培训应急救护专业师资121名,培训持证红十字救护员3.39万人,普及24.58万人次。
在创新应急救护培训方式上,我市联合南昌大学研发建设应急救护VR实验室、应急救护智能管理平台和慧救APP,在全国率先实现应急救护培训全程数字化、标准化、普及化,并通过“一键慧救”系统,将急救现场、持证救护员、AED、120连接起来,最大限度地通过群众性自救增加紧急场景下群众生命安全的保障性。
过去两年,我市不断加强“救”在身边的硬件建设,目前已建成6个集应急救援、救护培训、防灾安全体验、人道传播功能于一体的学校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社区生命健康安全体验馆、红十字救护站;51台自动体外除颤仪在公共场所完成配备安装,79个城乡博爱家园、乡镇红十字服务中心、社区红十字服务站等基层阵地拔地而起,115个乡镇(街道)级便民服务中心增设红十字服务常态化工作窗口,集志愿服务、应急救护、注册登记等服务办理及传播红十字精神于一体,着力打通着红十字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我市不断扩大红十字会基层组织覆盖面,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类红十字基层组织397个、基层阵地134个、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伍23支。
传递温情 守护群众生命健康
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的境况,是红十字会的宗旨。
近两年,南昌市红十字累计筹集款物6360.64万元,用于开展城乡孤寡、残障、先心病、白血病等困难群众救助以及造血干细胞、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等特殊志愿者家庭救助,实施“小天使计划”“天使阳光计划”“博爱送万家行动”“救在洪城”“回音计划”等救助项目,近3.2万人次受益。
同时,为加大人道动员力度,南昌市红十字会努力扩大人道救助的朋友圈,多方汇集社会资源,通过加强与省内外其他社会公益组织、商会、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联合实施了“良师益友”等公益项目。还利用“互联网+社会筹资”,组团参与了“99公益日”等活动,今年仅“99公益日”就筹资1067万元,实施项目40个。
此外,我市还不断加大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无偿献血的“三献”宣传。做细做实捐献志愿者资料入库、动员以及捐献服务保障,不断提升我市各界对“三献”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2025年9月是第11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主题为“保护儿童远视储备量,预防和减少近视发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