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贵阳,热情如火,生机勃勃。6月20日,这座城市的温暖被两位特别的英雄——小陶和小李,点缀得更为耀眼。他们,用无私的大爱,将生命的火种传递给两位饱受血液病折磨的患者,点亮了他们重获健康的希望之光。
捐献者小陶,一位初三物理老师,2021年时通过网络了解到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讯息,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他在查询到相关信息后,主动联系到贵州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采集血样后成为了一名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
经过三年的等待,这份主动伸出的“生命橄榄枝”迎来了春天,小陶与一名身患血液病的配型成功,他在说起得知配型成功时的心情,显得格外的激动:“接到电话时,我感觉特别的开心,等了这么久,终于有一个机会让我可以去救人救命了!”
小陶的无私奉献并非偶然。他从小便受家庭熏陶,从小便常陪父亲献血,这让他深刻体会到帮助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至今,他已无偿献血14次,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献血达人”。在注射动员剂的前一天,他仍忙碌于学生的中考事宜,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师者的责任与担当。
而另一位捐献者小李,则是一位基层卫生院的医疗工作者,等待了11年,才迎来配型成功的好消息。谈及此事,他难掩内心的激动:“我等了十一年,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我感觉就像中了大奖一样,特别激动!”
小李和妻子都是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他们相识在校园,两人一起留下血样成为志愿者。妻子在前几年曾接到了初配型成功的电话,只是可惜在高分辨的阶段和志愿者匹配不相合,最后没有成功捐献。所以这次小李来捐献时,妻子特别的支持他。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小李笑得很甜蜜:“我们俩在学校的时候就成了志愿者,所以这次捐献她很支持我,她说我替她弥补了几年前的遗憾。”
省红十字会(挂职)副会长邓仁丽与省红十字会理事、贵州湘商联合会会长黄建军也来到了采集室慰问两位捐献者,亲切询问了两位志愿者在捐献过程中是否有什么不适。
邓仁丽会长与黄建军理事都对两位志愿者表达了深厚的敬意与感谢,高度赞扬了两位的大爱之举,感谢他们为红十字事业做出的贡献。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采集,采集好的造血干细胞悬浊液即将各自奔赴远方,带去生命的希望。
小陶和小李都为受捐者带来了诚挚的祝福,祝愿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健康幸福,远离病痛,在每一个当下好好的生活学习,在未来的日子里看见希望。
两人也呼吁,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的队伍中,配型不易,如果有更多的人愿意加入进来,那么就会有更多的患者获得希望,更多的人得到拯救!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拼车”“拼单”购物成为人们的习惯,“拼床”租房群涌现,“拼婚”攻略获点赞收藏,就连宠物医疗、健身私教、奢侈品租赁等都出现拼单身影。“拼”模式正以惊人速度渗透进当代生活的毛细血管,进入年轻人的生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