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切换
贵州
最近访问
热门站点
全部
省级云
市州云
区县云
其他云
全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U
V
W
X
Y
Z
  • 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他是一个平凡的维吾尔族汉子,外出务工,以卖烤羊肉串为生。然而,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却用辛苦积攒下的10多万元,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这个汉子,就是来自新疆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

    2018-10-12

  • 斯坦.布洛克:史上最穷慈善家

     他没有收入,没有存款,没有汽车,没有房子,没有老婆孩子,甚至没有兴趣爱好;但很多媒体称他为“当代英雄”,甚至“圣人布洛克”。25年来,他已经在全球10 多个国家,为40多万穷人免费看病,提供医疗服务的价值达4000多万美元。

    2018-10-12

  • 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有哪些?

    晚清和民国期间,我国出现了近代的慈善事业萌芽。与古代慈善事业相比,近代的慈善事业呈现出一些新的基本特征。一是出现了全国知名的慈善家群体。这是近代慈善事业兴盛发达的重要标志。在传统慈善事业中,虽然也有少数绅商开展过赈灾救济等善举,但贩济的对象多限于原籍和邻近地区,因而在总体上属于个别的、临时性的慈善活动中。二是诞生了多种多样的民间慈善组织。三是广泛开发慈善资源。

    2018-10-10

  • 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发展

    中国在“慈善”事业上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敬老爱幼、扶贫帮困,已成为中国人民约定俗成的一种道德规范。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有儒家孔子和孟子倡导仁爱和仁术,墨子主张“兼爱”,提倡“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多财,财以分贫也”,“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8-10-10

  • “烛光”虽弱 仍暖一方 ——记汶川抗震救灾志愿者娄向伟

    “烛光”虽弱 仍暖一方 ——记汶川抗震救灾志愿者娄向伟

    “烛光”虽弱 仍暖一方 ——记汶川抗震救灾志愿者娄向伟,娄向伟执着于公益事业,不是简单的心血来潮,而是源于十年前亲赴汶川,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抗震救灾后萌生的信念。在灾区的一个月,给他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无所畏惧,他是救灾人

    2018-10-10

  • 乞讨兴学,瑰行奇节:武训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十九岁的武训在为家乡留下三座学堂后,长辞于临清义塾中。据《清史稿》记载,武训在弥留之际,还在听着学童们的诵读之声,直至含笑离去。近现代的很多名人,如梁启超、冯玉祥、陶行知等,都曾为武训撰文,讲述一个义丐乞讨兴学的感人故事,赞誉长传于世尚善尚仁的民族精神。

    2018-09-28

  • 舍糖灭瘟疫:李五

    据《泉州府志》载,李五虽家资巨富,为人却性情温和,好义乐施。遇有衣食不足者,李五常周济以钱粮。故而李五家乡的人都尊李五为“义长者”。李五曾多次为家乡泉州的建设慷慨解囊,由他出资兴建的庙宇、桥梁,很多至今尚存。

    2018-09-28

  • 驱蝗成神,舍粥济民:刘宰

    在江苏省金坛市著名的“金沙八景”中,有一处叫作“漫塘春水”。人们以“漫塘”为此景命名,便是为了纪念当地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慈善家,刘宰。

    2018-09-27

  • 三散千金的文财神:范蠡

    以“仁爱”为核心内容的人本主义思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文化性格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凭着兼济天下之心,我国古代的慈善家们做出了许多令人称颂的善行义举。这些流传已久的故事至今仍在诠释着中华民族爱人、助人的传统精神价值。

    2018-09-26

  • 晋商500年的“分享之道”

    晋商500年的“分享之道”

    以前人们会送联或者匾额来致谢,相当于现在的锦旗,在北京晋商博物馆里,就有一块民国期间的匾额,写着“热心公益”,这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朝廷赠给常氏世德堂和世和堂的,以表彰常氏在捐款赈灾中协助朝廷作出的贡献。晋商的兴衰经历了三个时代的变迁,也是中国历史上交织着繁荣鼎盛与动荡不安的时期,他们上解国家之难、下济百姓之困,展现了儒贾相兼、异术同心的群体风貌。

    201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