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切换
贵州
最近访问
热门站点
全部
省级云
市州云
区县云
其他云
全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U
V
W
X
Y
Z

主动发现 精准施策——陕西省西安市社会救助改革创新侧记

2025-03-26 15:21:33     张雅妮    《中国民政》杂志

  在陕西省西安市,一场构建主动发现网络、创新“融救联助”机制、激活社会组织力量、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的社会救助改革正在深刻演进。这座千年古都正在探索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社会救助现代化路径,为超大城市民生保障提供生动实践。

  科技赋能提质效

  主动发现兜底线

  “李九华―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家庭个人自付医疗支出大于1万元。”2024年11月12日,一则来自西安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的预警信息,引起了雁塔区救助工作人员的注意。

  家住雁塔区的李九华,是精神二级残疾患者,主要依靠每月领取的低保金和残疾人两项补贴维持生活。2024年10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她的家庭陷入困境。

  “看病治疗医保报销后个人支付了六万五千多元,花费实在太大。”李九华的家人表示。正当一家人愁眉不展的时候,工作人员敲开了他们的家门。

  “李阿姨是社区低保对象,平时我们也会定期走访了解情况。平台预警信息发布当天,我们立即上门进行家庭情况核实。”工作人员介绍,为有效解决李九华家庭的困难,雁塔区召开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一事一议”制度及时对李九华家庭进行救助帮扶,11月19日为其发放临时救助金3万元。

  李九华的救助案例,见证了西安“智慧救助”的精准力量。近年来,西安市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建立起“大数据+铁脚板”帮扶机制,依托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对因病、因灾、因残等情形造成生活困难的低收入人口及时进行动态监测预警,实现了信息聚合、常态监测、快速预警和综合帮扶。这一平台不仅整合了民政、住建、教育、医疗等多部门的数据,实现了对低收入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还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推送预警信息,形成具有西安特色的“互联网+救助”模式。

  西安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王科峰介绍,目前,西安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汇聚了市农业农村、医保、残联、卫健、司法、应急等部门27类983万余条数据,形成了46万余人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建立75个预警监测指标,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相关保障范围,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c904b8ac81239246fa8bccdfc8539b49.jpg

图为西安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

  物质服务聚合力

  融救联助解急难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重新有了希望。”在碑林区黄雁社区,双目失明的李莉握着社区干部的手激动地说道。

  2021年,一场交通事故夺去了李莉的视力,让她失去了劳动能力。随后几年,磨难更是接踵而至八旬双亲先后确诊重症、医疗救治花费不菲,儿子生意遭遇失败、负债累累……一家人的生活陷入绝境。

  “那时候每天都非常痛苦,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李莉坦言,接连的打击让自己和家人已无力承受。正在全家一筹莫展之时,社区工作人员在上门走访中了解到李莉家的生活困难,随即展开了一系列救助行动。

  “社区党委连夜启动融救联助应急机制,72小时内组建了帮扶专班,民政、卫健、残联等8部门展开联合帮扶,为了让这一家人走出困境,我们为他们量身定制了老中青三代立体帮扶的方案。”碑林区张家村街道黄雁社区党委书记杨潇介绍道。

  针对李莉父母,社区联动辖区医院资源打造“居家安宁疗护”方案,每周定期上门义诊,为两位老人提供缓解病痛的辅助服务,还通过每月组织的社区养老服务站“银龄茶话会”活动,为老人提供关爱服务。

  为了帮助李莉重拾生活的希望,社区一方面积极帮助她寻找合适的就业途径,一方面社区联合心理专家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案,通过每日暖心热线、每周芳香疗法、每月盲文读书会等方式,为她排忧解难、提供精神慰藉。考虑到李莉失明后生活不便,社区还组建了由20名党员构成的“代理儿女”团,为李莉家提供家务清扫、代买代办等爱心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已超过200小时。

  针对李莉儿子生意失败的困境,黄雁社区党委通过牵线党代表为其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共同制定科学可行创业方案项目,鼓励年轻人重拾创业信心,积极寻找就业机会。

  经过200多天精准帮扶,这个困难重重的家庭迎来了转机。“多亏了救助政策的帮助和社区干部的暖心陪伴,让我们一家有了盼头。如今我也在积极治疗,希望逐渐改善视力状况,早日战胜困难。”李莉说道。

  2023年以来,西安市碑林区聚焦困难群众所需所盼,积极推动“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探索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现金+服务”社会救助服务模式的实施办法》、《碑林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服务救助办法》等文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贡献服务的方式,实现了碑林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服务救助制度化、稳定化。同时,还建立民政、医保、卫健、教育等22个部门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政策会商、难事共解、急事快议”方式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个案。

  通过搭建“一个救助平台”、推出“一组服务清单”、打造“一条救助链条”、创设“一套评价机制”的“四个一”创新举措,碑林区建立了“主动发现―细分需求―供需匹配―提供转介―问题解决―跟踪回访”的“六步工作法”,构建起综合高效的“助联网”,使辖区困难群众得到精准化救助帮扶,既回应了困难群众的现实需求,也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条件。

  李莉一家的受助经历,正是西安市“融救联助”模式的一个典型例证。在碑林区之外,西安市还努力打造更多社会救助服务品牌,如新城区“三美行动”、雁塔区“政府救助+五社帮扶+自助互助”、未央区“9+1+N”菜单式救助、西咸新区“医救助”等多个创新实践案例,以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坚持“小切口”破题,探索服务类社会救助运行机制,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差异性的救助需求。

  同时,积极开展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西安市民政局联合市财政局印发《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入户探访、健康护理、心理慰藉等个性化服务,形成政府救助为主导,纵向链接镇街、村居,横向链接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多元化的救助服务体系。

  社会力量添动能

  多元参与暖民心

  “谢谢党和政府,帮我家解决了突发困难。”在新城区长乐西路街道康家村社区的一处居民楼里,61岁的低保户郝先生谈起自己的受助经历,连声道谢。

  身患肝癌的他,去年年底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治疗,然而高昂的医疗费用却让他举步维艰。为此,新城区民政局和长乐西路街道办事处先后两次为其申请了临时救助,累计救助1.92万元。为了进一步帮助郝先生筹集救助资金,街道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及时将他的困难情况上传到西安市低收入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希望通过平台上的社会组织链接功能寻求帮助。

  令人惊喜的是,几周之后,西安市大兴光彩慈善基金会便通过平台联系到郝先生,在核实情况后,迅速为他发放了8000元救助金,缓解了燃眉之急。

  这场由平台牵线、政府与社会组织联动的救助行动,不仅为病痛中的郝先生点亮了希望,让他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也折射出社会救助过程中,社会力量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社会组织救助作为政府救助的必要补充,通过与政府的深度协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救助的局限性,扩大救助覆盖范围,提升救助精准度。社会组织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在政府救助的基础上,为困难群众提供教育、就业、心理咨询等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

  近年来,西安市持续完善社会救助参与体系,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同时整合政府救助数据与社会组织资源,建立完善的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衔接机制,打破传统救助模式中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信息壁垒,为社会组织主动帮扶提供新路径。

  “对动态监测平台预警排查发现的暂不符合政府救助条件或救助后仍有困难的群众,民政部门会通过平台发布需求信息,社会慈善组织通过平台内嵌的资源链接模块,找出符合其帮扶范围的困难群众人员清单,实现高效精准救助帮扶。”西安市民政局救助处工作人员表示,2024年西安市低收入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累计办结各类申请救助业务7.8万余件,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动态监测预警1.6万余条,核实办结1.59万条,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帮扶350条。

  政策衔接谋长远

  乡村振兴固根基

  “要不是有好政策,有工作人员上门帮忙,我们真不知道日子该咋过下去。”家住周至县楼观镇六合社区的低保户夏凤英感慨道。夏凤英今年54岁,丈夫去世,独自带着一双儿女度日。由于患有肝硬化等疾病,她的身体十分虚弱,加之沉重的医药负担,一家人的经济捉襟见肘。女儿尚在读书,儿子本是家里的顶梁柱,却在2024年7月被诊断出病毒性肝炎,失去了稳定工作的能力。孙子孙女尚年幼,还在上小学,一家人的生计成了夏凤英最忧心的事情。

  转机发生在周至县开展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简称“两项政策”)衔接并轨工作期间,镇村干部在共同走访摸排中发现了夏凤英一家的艰难处境,立即启动低收入人口认定程序,同时将其家庭认定为脱贫不稳定户,一系列救助帮扶政策随即落地:

  夏凤英一家被纳入农村低保范围,保障金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补贴和大病保险,减轻了一家人的医疗负担;家里2亩猕猴桃地得到了村里的产业帮扶,不仅得到了种植技术指导,还通过消费扶贫解决了猕猴桃的销路问题;还在上学的女儿申请到了“雨露计划”,大大减轻了学费的压力,孙子孙女的义务教育也得到了保障。

  得益于“两项政策”衔接并轨工作,夏凤英一家因同时被认定为农村低保户和防返贫监测对象,叠加享受医疗、教育等救助政策,生活状况显著改善。

  周至县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作为陕西省首批试点县,自开展“两项政策”衔接并轨工作以来,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县、镇两级领导小组,抽调人员组建专班,整合民政、农业农村部门队伍,凝聚工作合力,同时利用“线上监测预警+线下铁脚板摸排”的动态监测模式,进一步提升困难风险的主动发现能力和救助帮扶的精准性、时效性,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1+N”的精准救助帮扶模式,分层分类落实救助帮扶政策。目前全县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民政四类兜底保障的人数已由并轨前的1264人,增加到1427人,占比从63.14%提高到71.14%。

  通过整合防止返贫监测与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当地构建起多维协同的救助体系,实现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与民政兜底保障对象的精准衔接,使困难群体“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既守牢了防返贫底线,又激活了基层治理效能,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低收入人口“一门入库、动态监测、分层管理、因需推送”和常态化救助帮扶积累了经验。

  从数据预警到精准施策、从融救联助到多元协同……一系列社会救助改革,彰显着西安市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的作为与担当。在古城墙与现代楼宇的交相辉映中,这座承载千年文明的都市,正在用改革创新的如椽巨笔,书写新时代民生保障的精彩篇章。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