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凯里市万潮镇荷花村电子元器件加工车间的青瓦白墙上,34岁的潘花翁已为两个孩子准备好早餐。送完孩子上学,她步履轻快地走向村头的电子元器件加工车间,指尖即将开启一段特别的“增收旅程”。
这个看似寻常的工作日,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卷轴上镌刻着不平凡:曾经囿于“顾家难增收”困境的留守妇女,如今在党委政府搭建的“家门口就业”平台上,用灵巧双手编织出幸福生活的经纬。
“指尖工厂”破解增收方程式
“模具要对准卡槽,元件方向要像这样统一。”车间里,潘花翁正指导着新来的炉山镇妇女。谁能想到,这位驾轻就熟的“潘师傅”一年前还是零基础的农村宝妈。如今她不仅能熟练操作视觉点胶机,更成为带出10余名徒弟的技术骨干。
村民在凯里市万潮镇荷花村电子元器件加工车间进行作业
改变始于2024年春天。荷花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忠在遍访中发现,村里76%留守妇女有劳动能力却难就业,“既要照顾老小,又渴望增收”的双重期盼。为了解决群众就业难题,荷花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多次赴贵州省一三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考察学习,并成功引入该企业。通过采取“公司+党支部+车间+群众”的合作模式,由企业提供原材料、技术培训及质量检测,村委会负责场地提供、劳务组织,实行“弹性计件制”(即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允许村民居家完成零件组装),按实际完成量核算劳动报酬。
潘花翁(右一)在给炉山镇前来学习的妇女进行操作示范
为了辐射带动更多“宝妈”“宝奶”就业增收,2024年6月,在万潮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荷花村利用集镇三号路旁的闲置房屋,挂牌成立电子元器件加工车间,并配备视觉点胶机、烘干机等设备,有效增加就业岗位。通过与贵州一三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荷花村将生产线“搬”进农家院落,首创万潮镇“居家式”“时段式”灵活务工方式。
“时间魔方”转动幸福密码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车间被赋予了温度,时间被赋予温暖的弹性:送完孩子的宝妈、做完农活的大婶、带孙辈的奶奶,都能根据家庭节奏自由安排工时。潘花翁的日程表折射着这种人文关怀——8:00送娃上岗,16:30接娃放学,碎片时间居家组装元件。这种“不离乡、不离家”的就业模式,让20余名村民实现年均增收1.8万元。
潘花翁(左一)在给炉山镇前来学习的妇女进行操作示范
更令人欣喜的是,70岁的荷花村村民顾永珍通过简单培训也能日挣40元,“现在给孙子买文具再不用问儿子要钱了”的话语里透着自豪。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荷花村就业车间累计交付元器件超500万件,既保障企业效益,又守住民生温度。
“星火工程”照亮振兴之路
万潮镇的探索并非孤例。随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发式帮扶”政策的落地,凯里市已孵化14家就业帮扶车间,吸纳380余名群众就业。同时,建设公益性零工市场2个和零工驿站4个,推荐零工就业超1.52万人次;开展招聘活动39场,提供岗位超4.87万个,达成就业意向9600余人;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6496人。这种“送岗到户、送技到人”的精准帮扶,形成地方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村民领取酬劳
“每个元器件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 万潮镇党委书记杨胜乾抬起手里的元器件说,下步,我们计划引进小型变压器生产线,带动就业人数翻两番。镇政府同步推出“宝妈技能提升计划”,邀请专业人员定期培训,让更多“潘花翁”成长为技术能手。
暮色渐浓,灯火通明。潘花翁们的手指仍在元件间翩跹起舞,仿佛在电路板上勾勒乡村振兴的脉络。这些跳动的指尖,不仅连缀起千家万户的幸福图景,更在黔东南大地上奏响“共同富裕”的时代强音。
记者手记: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强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开发式帮扶;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增强帮扶车间就业吸纳能力。潘花翁的故事正是这一政策的生动实践。在流水线与炊烟间,万潮镇找到了乡村振兴的平衡点。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小而美”的创新,让留守群体重拾尊严与希望。当产业发展与民生温度同频共振,“以人为本”的乡村振兴之路便愈走愈宽。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9月18日,山东省枣庄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枣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