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医学影像科李成蹊(化名)突然收到消息,自己7年前在中华骨髓库登记的信息,终于与一位患者配型成功。十个点位完全吻合,三百万分之一的渺茫概率,命运的红线将两个素未谋面的生命紧紧相连。5月21日,李成蹊踏上这场跨越时空的生命接力,用热血为另一个灵魂点燃重生的希望。
李成蹊捐献造血干细胞
初心:源于遗憾的坚定选择
李成蹊的捐献之路始于2018年。那时,他刚工作一年,最要好的小师妹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在病房里,他目睹了小师妹与病魔抗争的艰难,也看到了她对生命的渴望。一年多的时间里,小师妹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在盼着骨髓配型的佳音,但直到最后也没等到,最终无奈选择接受父亲的干细胞移植,而后却因严重的排异反应离世。“最后的那段时光,她不愿意见我们任何人,我知道,她想把她最美的样子,留在我们心里。”李成蹊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然哽咽在喉。
这段经历深深触动了他。更让他遗憾的是,外婆在他出生前就因白血病离世,而上世纪80年代的医疗条件,骨髓移植还是遥不可及的神话。母亲常感叹:“要是那时有机会……”
小师妹走后,李成蹊走进中华骨髓库采样点,选择登记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我没法改变过去,但也许能参与别人的未来。”
坚守:平凡岗位的默默奉献
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之后的李成蹊,按部就班的继续着原本的工作和生活。但在心底,这份对生命的承诺一直坚定地存在着。
李成蹊是医院的科室技术骨干,自加入医院医学影像科以来,李成蹊始终以“影像无小事”为座右铭,将善意融入每一个工作细节。面对老年患者,他热心帮助摆正体位;遇到儿童检查,他耐心引导呼吸;碰到临时加班,他主动留守确保应急需要。
在放射科的七年时光里,他被同事称为“暖男”,他的献血证也盖满了红章,累计献血量超过2400cc。疫情期间,他更是成了科室的“坚守者”,当同事陆续因感染倒下,他喝着浓茶在CT室熬了三天三夜。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举手之劳,只是想尽自己的一份职责而已。
在得知李成蹊将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时,同事问及感受,他指着阅片灯箱上显示的影像说:“你看这些血管网络多像生命之树,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让枯树重生的春风。”
奇迹:300万分之一的命运回响
“您好,这里是中华骨髓库……”2025年2月,李成蹊接到来自中华骨髓库配型初筛成功的通知,电话那头的话语如同一把钥匙,轻轻转动了时光的锁。李成蹊握着手机的手不受控地发抖,心跳不自主地加速。7年前埋下的种子,此刻终于在时光深处发出了嫩芽——那个几乎被他淡忘的决定,竟在某个遥远的角落,默默孕育着一场生命的奇迹。
当得知自己与那位素未谋面的患者十个点位完全匹配时,李成蹊虽然心情紧张激动,却毫不犹豫地承诺了下来。“对陌生人而言,高分辨配型全相合的概率只有300万—400万分之一,很幸运我跟他有这个缘分,我觉得他/她就像世界上另一个我。”更让他振奋的是,现代捐献技术早已革新——无需穿刺骨髓,只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过程就像一次普通的血液透析。
“这个过程也不会对身体有什么伤害,就算可能有一些身体反应,在住院过程中医生也会为我调整。”当李成蹊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时,母亲沉默片刻后轻轻点头:“你外婆要是知道,一定会为你骄傲。”
距离前往指定医院捐献还有1天的时候,李成蹊反复摩挲着捐献通知。恍惚间,他似乎看到了远方那个素未谋面的人,或许正在激动地盼着他的“生命礼物”。“不知道对方是怎样的人。也许是位父亲,想看着孩子长大;也许是个年轻人,还有未完成的梦想。”怀着这样的想象,李成蹊心中满是温暖与坚定。
奉献:跨越7年的生命接力
“影像工作是用技术支持治疗,捐献干细胞是用热血治愈疾病,本质上都是治病救人。”李成蹊的朴素话语道出医务工作者的大爱情怀。捐献过程中,他所在的科室暖心关怀,人性化调整工作排班,医院也第一时间对其善举给予高度支持,特别安排康复假期,全力保障其术后恢复。而重庆市红十字会捐献管理中心主任张鑫琳和渝中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喻彦也来到采集现场慰问。
李成蹊成为全市第28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李成蹊的善举不仅为患者带去重生希望,更以行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李成蹊表示:“作为医生,我深知造血干细胞对患者的珍贵意义。能用这种方式延续他人生命,是我的荣幸。”
李成蹊和某位陌生人的基因,以几百万分之一的概率完成了生命的共振。这不是偶然,而是无数个“李成蹊”用勇气和热血编织的生命网络——那些躺在捐献床上的人,那些在献血车上挽起袖子的人,那些在登记卡上郑重签名的人,共同构成了人类对抗死神的温柔防线。
来源:综合第1眼TV-华龙网、渝中融媒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当地时间9月11日,数千人聚集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广场,悼念24年前“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