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到100,这不仅是数字的简单跨越,也是100次生命希望的传递,更是100份人间大爱的深刻见证。
6月6日上午11点,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捐献室内分离机发出清脆“嘀”的一声,34岁的道真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周老师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他成为遵义市第1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也是中华骨髓库(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第20248例、贵州省第550例捐献者。
这份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将跨越千里,为千里之外的一位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的曙光。
周老师的助人之心,始于大学时期无偿献血。这份善良并未止步,后又通过红十字会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可以救人于危难,他便将“把生命传递下去”的想法深植心底,并于2013年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2025年3月,得知自己与一名远在千里之外的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时,周老师的内心被巨大的喜悦和使命感充盈。他深知,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仅有几万分之一,有机会挽救生命,他倍感珍惜。当接到通知时,他没有丝毫犹豫,果断同意捐献。
“我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延续生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周老师用朴实话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周老师接到捐献通知时,我们才惊觉,原来英雄就在身边。”道真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党委书记陈林波感慨万千:“周老师展现出的勇气与爱心,让在校所有人感到震撼。他平凡又伟大,用行动给师生们树立了最生动的榜样。”
捐献现场,一个温暖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遵义市第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涂丽君女士专程赶来,见证第100例捐献这一重要时刻。她的到来,不仅是对新捐献者的鼓励,更是遵义造血干细胞捐献之路从“1”到“100”的生动注脚。
2005年涂丽君献血时登记入库;2008年,她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完成了遵义市首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
捐献成功后,涂丽君并未停歇。她了解到公众对捐献仍有疑虑,便积极投入宣传和招募工作,成为义务宣传员,用自己的经历打消他人顾虑。她自信地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无害,没有并发症,我现在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希望更多人能像献血一样,放心捐献。”她的努力得到了认可,2023年被评为遵义市“最美志愿者”。
捐献当天,涂丽君紧握周老师的手:“周老师跟我一样,是一个热心温暖而有生命热度的人。我们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爱心或许微不足道,却是血液病患者生命的全部。”
从第1例到第100例,每一例捐献都是一首动人的生命赞歌,是遵义市红十字会17年来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生命事业工作的生动写照,这支充满大爱的成功捐献队伍已发展壮大到100人,参加志愿登记的人数已突破11000人。
据悉,自2009年遵义市启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至今,志愿捐献者有效库容持续扩大。自2008年实现首例捐献以来,这场生命接力从未停歇,100例捐献已将“生命种子”传递到全国多省市的血液病患者手中,让无数濒临破碎的家庭重燃希望。
数据显示,我国有近百万患者正焦急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仅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人数就超过4万人,可全国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案例仅有1.4万余例。
遵义医科大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任明强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打破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就是抽骨髓的认知。造血干细胞移植对血液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是治疗血液病患者的最佳方案及选择。
据了解,在遵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红十字会的精心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遵义市捐献案例数“破100”的进程不断提速,在生命接力的跑道上,正以惊人的加速度,续写着更多生命的奇迹。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2025年9月是第11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主题为“保护儿童远视储备量,预防和减少近视发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