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鑫智鹏高新铝材有限公司铸造加工生产车间里工人忙着加工订单。 李仁军 摄
“4号炉附属装置区与操作平台高差超过60厘米,建议加装防滑梯踏步,消除员工巡检时踩空坠落的风险。”近日,在遵义市播州区铝产业园内,省应急厅邀请的安全专家李泰康在铝液铸造车间向贵州正和可来金科技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部长田华逐项指出隐患,并提出整改建议。这场2小时的现场“会诊”,是全省应急系统以专业服务赋能企业安全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
自2024年以来,全省应急系统实施“专家下沉除隐患、服务企业促安全”专项行动,组织各行业领域专家,通过“业务骨干+专家”相结合的方式,采取“面对面”宣贯讲解、“手把手”服务指导、“实打实”会诊自查的形式,帮助企业查风险、除隐患、解难题。
“理论+实战”双轨赋能:把专家诊室搬到生产一线
在贵州正合可来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会议室里,一场“三方会诊”气氛热烈。省应急厅监管人员顾亮业翻开企业的动火作业台账,询问公司安全环保部部长田华:“你们的动火作业是自己实施还是外包?”田华回答:“是外包的。”省级专家李高勇随即追问:“签有外包合同吗?拿来看看。”田华确认后,前来帮扶的遵义铝业合金事业部安全环保部部长张忠波补充叮嘱:“签了就好,但合同中要明确双方的安全职责。”
这种“监管干部+理论专家+企业实战专家”的组合模式,是专项行动的核心创新。省应急厅建立了“双随机、一公开”专家抽取机制,根据企业风险等级和行业特点,从省级专家库中随机匹配“1名业务骨干+2名专业专家”的服务小组。截至目前,全省已派出45批次专家组,足迹覆盖9个市(州)的217家重点企业。
“诊断—培训—整改”全链闭环:让隐患排查“不止于发现”
在黔南州龙里县的贵州达利食品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专家组组长赵卫国手中的气体检测仪突然发出警报:硫化氢浓度超过安全临界值。“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先通风、再监测、后作业。”他翻开《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图解手册,结合案例解释道:“看这个案例,就是因为作业前没有通风也没有检测气体浓度,盲目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最终导致人员伤亡。”
专项行动不仅注重发现问题,更强调构建“发现问题—精准培训—闭环整改”的服务体系。每到一家企业,专家团队都会先开展“微培训”,结合培训视频和动画演示,详细讲解有限空间、粉尘涉爆等高危场景的风险点。
在贵州鑫智鹏高新铝材有限公司,专家组现场指导后列出了多项问题清单,并对应给出详细整改措施。为确保隐患整改到位,省应急厅建立“一企一清单”制度,明确问题的整改依据和具体措施,属地应急管理局每周跟踪整改进度,切实帮助企业动态清零重大事故隐患。
“政企联动+链条共治”:构建安全治理共同体
作为央企中铝贵州分公司的下游客户,黔西南州贵州振华义龙新材料有限公司曾因有限空间作业管理混乱被专家点名。得知情况后,中铝贵州分公司主动派出安全团队,带着自家的“标准化作业手册”上门交流。“我们企业的污水处理池加装了智能监测系统,气体浓度超标会自动报警。”中铝专家刘辉手持气体浓度检测仪介绍道,“这套系统成本约20万元,但相比事故损失,性价比太高了。”振华义龙安全负责人当场决定借鉴经验:“下周就采购设备,你们的‘安全经’真是及时雨。”
“央企带民企”帮扶模式,源自省应急厅的“安全联盟”构想。在铝加工行业,遵义铝业、中铝贵州分公司等龙头企业与32家中小企业签订《安全共建协议》,共享隐患排查标准、应急物资储备和员工培训资源。“下游企业安全了,我们的铝液运输链才更稳定。”在遵义铝业合金事业部安全环保部部长张忠波看来,“帮下游企业其实就是帮自己。”
专项行动也成为基层监管人员提升执法能力的“实战课堂”。遵义市播州区应急局监管人员王飞跟随专家跑了5家企业,记了10多页笔记:“跟在专家身边,增加了发现隐患的本领,还打开了思路。”
今年以来,全省累计组织216名基层监管人员“跟组实训”,推动监管方式从“粗放式检查”向“专业化服务”转变。全省工贸、非煤矿山、危化品等领域的专家以服务增量换来企业的安全增值。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拼车”“拼单”购物成为人们的习惯,“拼床”租房群涌现,“拼婚”攻略获点赞收藏,就连宠物医疗、健身私教、奢侈品租赁等都出现拼单身影。“拼”模式正以惊人速度渗透进当代生活的毛细血管,进入年轻人的生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