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不满20岁的叙利亚难民杜娅·阿萨梅尔成为全世界的焦点。她乘坐的难民船在穿越地中海前往欧洲时遭遇翻船事故,包括她未婚夫在内的近500人遇难。杜娅是幸存的11人之一,她带着同行者临终托付给她的两个孩子,在海上漂泊四天四夜后获救。联合国副秘书长梅丽莎·弗莱明在她的著作《汪洋缀星》中记录了这一真实的故事。
6月20日世界难民日当天,弗莱明和杜娅来到北京,出席了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举办的图书分享活动。弗莱明表示,杜娅的经历实际上折射出数百万叙利亚难民的遭遇,但她的勇气和坚韧也让人看到了难民身上的非凡力量。杜娅也表示,希望她的分享能够帮助更多人理解难民的处境。
这种坚韧又一次感动了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穆索菲。在她看来,比起宏大的数字,真实的难民故事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然而,现实的困境不容忽视。今年的世界难民日到来之时,联合国难民署的人道工作正面临极大挑战。一方面,全球被迫流离失所人数再创新高,达到1.22亿人。另一方面,联合国难民署遭遇资金困境,全球被迫裁员3500人。
作为新任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穆索菲的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她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全球范围内的流离失所人数比起十年前已翻倍,但难民署获得的资金仍停留在当时的水平,这极大地影响了难民署的工作。
然而,来到中国,穆索菲深受鼓舞。她说,中国在当今世界中的角色可以推动达成和平解决方案,而和平才是解决难民危机的根本之道。她还表示,联合国难民署的理念和中国文化存在极大的共鸣,她期待和中国各界开展更多合作。
6月20日,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穆索菲在世界难民日活动上发表讲话。图源:联合国难民署
全球1.22亿人流离失所
穆索菲不爱谈论宏大的数字,但数字本身已经足够惊人。
联合国难民署6月12日发布的最新《全球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4月底,全球被迫流离失所的人数已达1.22亿人。这个数字已经连续10年逐年上升,如今已达到10年前的两倍。
“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见的危机时期。世界多地冲突持续升级,加之遏制战争的努力未见成效,致使全球范围内已有约1.22亿人被迫流离失所。”穆索菲说,“这是一幅由人类苦难所构成的悲惨图景,令人难以接受。”
其中,苏丹、缅甸和乌克兰等地的激烈冲突仍然是大规模流离失所的主要原因。在苏丹,持续两年多的冲突已引发全球最大规模的流离失所危机,境内外流离失所人数达到1430万人,超过了常年人数最多的叙利亚——叙利亚仍有1350万人流离失所。紧随叙利亚之后的是阿富汗和乌克兰,其流离失所人口分别达到1030万和880万。
战争和冲突无疑是全球难民危机的“元凶”。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菲利普·格兰迪日前表示,“我们正处在一个国际关系高度动荡的时代,现代战争带来了脆弱而惨痛的局势,极端的人道苦难触目惊心。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寻求和平,并为难民和其他被迫逃离家园的人找到持久的解决之道。”
然而,和平始终难企,战争与冲突反而在频频加剧。近日,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冲突引发国际社会担忧。截至目前,这场冲突已导致双方数百人死亡,数千人受伤。而在其背后,流离失所危机正在迫近。
“当前,我们对于以色列和伊朗的局势也非常忧心,持续的冲突已经导致越来越多伊朗人逃离家园。”穆索菲表示,“这其实告诉我们,所有的冲突都必须停止,我们不能再有新的冲突了。”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在6月20日的活动上表示,“杜娅的故事提醒我们,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有梦想、有尊严的人。在这个面临80多场活跃冲突、超过1.22亿人流离失所的世界里,杜娅的故事为那些常被遗忘的人们发出了声音,让他们被看见。”
难民署全球裁员3500人
就在全球流离失所人数不断创新高的同时,联合国难民署却遭遇了极大的困境。最大的挑战是资金问题。“全球范围内,流离失所人数翻倍,但难民署获得的资金仍停留在2015年的水平。”穆索菲无奈表示。
资金不足意味着,难民署无法向难民提供他们亟须的生存物资,无法建立更多的难民营,也无法提供必要的设施来保障难民营的安全和正常运营。难民署表示,由于资金不足,难民署向困难家庭提供的援助、医疗、卫生、教育、水资源等诸多项目都受到了影响。
格兰迪3月20日在日内瓦发表声明称,人道主义资金削减正使数百万难民面临巨大危险,将带来严重后果。3月28日,难民署发出警告称,因资金削减、资源不足,2025年全球约1280万难民——其中包括630万儿童,可能无法获得关键的医疗服务。
当地时间2024年4月7日,乍得东部,苏丹难民等待取水。联合国难民署9日发布报告称,在苏丹武装冲突爆发即将一周年之际,苏丹及其邻国正在经历全球规模最大、最严峻的流离失所危机和人道主义危机之一。图/IC photo
资金不足还直接影响到了难民署的工作。本月16日,联合国难民署宣布,由于经费被迫缩减,联合国难民署将关闭或缩减全球各地的办事处,裁减总部和区域办事处大约3500个职位。这将为联合国难民署节约30%的人力成本。
法新社报道指出,联合国难民署资金不足,主要原因是许多国家削减了人道援助资金。尤其是美国,在总统特朗普的指令下,大幅削减了对外援助。而美国长期是联合国难民署最大捐助国,每年为联合国难民署提供大约20亿美元资金,占比达到40%。
“没有足够的资金,我们的工作非常难以开展。但这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我们不得不作出调整,找到新的工作模式。”穆索菲说,“因为我们的工作不能停。根据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全球各地的难民。”
这也是穆索菲在6月20日在难民故事分享活动中几度红了眼眶的原因之一。据她介绍,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的资金也被迫削减,然而为了办好世界难民日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难民经历、声援难民,办事处获得多方支援,让这场活动成为可能。
被孔子的哲学思想所鼓舞
穆索菲已经在联合国难民署工作二十余年。在此之前,她曾在联合国难民署总部工作过,也曾先后前往布隆迪、西班牙马德里代表处任职,拥有丰富的人道工作经验。她尤其关注保护工作、联合国难民署工作的法律层面以及私营部门伙伴关系。
但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中国半年,穆索菲对中国的自然、人文深深赞叹。她去了云南昆明、海南博鳌、香港、天津等地出差,对当地的生活和文化印象深刻,也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
更令穆索菲触动的是中国的文化。“来中国之前,我做了一些准备,读了一些关于孔子哲学思想的著作。我感到非常受鼓舞,因为我发现联合国难民署和孔子的哲学理念是非常相似的。我们都强调人性,强调和谐,追求和平。”穆索菲说。
联合国难民署于1979年正式开始在中国开展工作。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对难民问题的关注日益加强,联合国难民署与中国相关部门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加深。尤其是自2016年以来,联合国难民署和中国政府进行了深入合作,成功实施了由中国政府支持的多个国际难民援助项目。
穆索菲表示,通过和中国各界的接触,她印象最深的是,中国政府对于多边主义、对于联合国工作的支持。她积极肯定了中国在促进和平与稳定方面的贡献。她说,中国在当今世界中的角色可以助力达成和平解决方案,而和平才是解决难民危机的根本之道。“当和平到来,难民也就可以回归故土。而这正是我们的使命。”
而持久的和平需要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让更多的人看到战争、冲突背后的人性。穆索菲说,“有时候在谈论冲突死亡人数时,有多少人意识到,每一个死亡的人背后,都有一个破碎的家庭……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到战争对于人的影响,从而努力实现和平。”
事实上,今年4月,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刚和中国红十字会签署了合作协议。穆索菲表示,联合国难民署高度重视中国在促进国际和平与稳定以及应对被迫流离失所的根源上发挥的重要力量,因此希望与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在内的政府、私营部门和公众一道,在中国切实开展合作,共同寻找全球人道主义危机的长期解决方案。
对于穆索菲而言,推动与中国私营部门的合作也将是她未来工作的一个重点。近日,她前往云南昆明参加了一个联合国及国际公共采购方面的会议,看到了和许多供应商、制造商积极的合作前景。“我们希望和更多的中国私营部门建立合作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难民署工作的支持。”
穆索菲被中国企业、慈善家和普通个人展示出的积极合作意愿深深感动。她认为,这背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联合国难民署的理念和中国文化存在共鸣。联合国难民署正在积极帮助难民重建新生活,并在冲突消弭、和平到来之时回归故国。“这需要稳定、和解、和谐、和平,而这些都与孔子的哲学思想存在内在共鸣。我们也都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以更可持续的方式开展工作。”穆索菲说。
也因此,穆索菲表示,希望未来四年能够更多地学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多元丰富,我不知道四年时间是否足够。但我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中国,我认为这对于我们的工作会很有助益。”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当地时间9月11日,数千人聚集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广场,悼念24年前“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