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东南州岑巩县的群山之间,一场由青春力量主导的地质灾害防治科普行动正悄然增强着乡村的防灾意识。
7月7日至10日,来自贵阳学院的150名贵州首批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志愿宣讲员,在贵州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专家的指导下,深入岑巩县平庄镇、凯本镇的村寨田间,用专业知识与乡土智慧结合的方式,为近千名村民筑起一道“看不见的安全防线”。
从课堂到田野:专业赋能的青春出征
这场覆盖两镇多村的科普行动,始于7月7日贵阳学院的专项培训。这次由贵州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联合共青团贵阳学院委员会主办的培训,为不同专业的150名学生系统输入地质灾害识别、预防及应急处置知识,使其成为具备专业素养的科普传播者。这份专业底气,在随后的实践中转化为精准传播的能力。
7月8日清晨,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宣讲员们兵分多路,分别进驻岑巩县凯本镇和平庄镇。这支由“苗寨地灾小喇叭”社会实践队、贵州农村地灾防治宣讲团等20余支队伍组成的青春力量,带着《贵州地质灾害防治宣讲手册》的专业知识,开启了为期三天的“接地气”宣讲。
深入村寨:地灾宣讲的精准落地
在平庄镇平庄村的古村落里,“苗寨地灾小喇叭”实践队的队员们沿着青石板路前行,一边探访傩戏传习所,一边将地质灾害知识融入与村民的闲聊中。随队专家则在地质灾害监测点现场教学,让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化理解,确保传播内容的准确性。
凯本镇平芽村的田间地头,成为最生动的科普课堂。队员们结合当地地形,用近期发生的真实案例讲解滑坡、泥石流的预警信号,“看土裂不裂、听石头响不响、观水流浑不浑”的通俗口诀,让村民们快速掌握识别要点。而在马草坪,针对部分村民防范意识薄弱的情况,队员们创新采用“分组入户”模式,通过“点对点”答疑,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听得懂、用得上”的生存智慧。
贵州农村地灾防治宣讲团则用“唠家常”的方式突破沟通壁垒。队员们带着宣传册走进农家,用熟悉的乡音为老人讲解逃生路线,给孩子演示应急动作,让地质灾害的前兆特征、逃生方向等知识,随着欢声笑语渗入村民记忆。
乐动乡村:寓教于乐的科普盛宴
7月9日下午,凯本镇移民街篮球场的热闹场景,成为此次宣讲活动的高潮。由共青团贵阳学院委员会主办,贵州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协办,贵州天眼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岑巩县凯本镇政府、岑巩县平庄镇政府共同承办的“青春驻乡・乐动岑巩”贵阳学院暑期“三下乡”文艺汇演暨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公益宣讲,吸引了近千名村民前来参与。
篮球场上,一场精心设计的地质灾害知识有奖竞答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泥石流来了往哪里跑?”“滑坡前有哪些征兆?”这些融入日常生活场景的题目,在小朋友们的踊跃抢答中变得生动易懂。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提供的小奖品,更让“答对知识=掌握技能”的认知深入人心。“今天我学到了好多新知识,以后遇到危险我就知道怎么做啦!”一位小朋友的话,道出了活动的实效。
文艺汇演中,主持人巧妙穿插的地灾知识问答,让台下观众在欣赏节目之余,潜移默化地巩固防范要点。当被问及“地质灾害来袭时怎么办”,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赶紧跑”,印证了科普知识已转化为朴素的应急意识。
多方联动:构建防灾宣讲共同体
此次活动的显著特色,在于创新地灾防治科普宣讲的形式,探索“专业机构+高校+地方政府+媒体”的多元协作模式,构建乡村防灾宣讲的共同体。
此次活动,贵州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的专家全程随行指导,确保知识传播的权威性;共青团贵阳学院委员会搭建实践平台,激活大学生的社会服务热情;岑巩县的乡镇政府提供基层支持,保障活动直达末梢;天眼新闻等媒体力量的参与则扩大了科普影响力。
其中,共青团贵阳学院委员会副书记肖万宁作为实践队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宣讲方案设计,强调“要让知识真正走进村民心里”。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高级工程师蔡韵带领队员查看隐患点,将专业地灾防治知识转化为村民能理解的观察要点,实现了“专家带骨干、骨干带群众”的梯次传播。
青春答卷:从知识传播到责任传承
活动结束时,实践队员们的感悟道出了此行的深层意义。“村民对安全知识的渴求,让我们意识到青年的责任。”一位队员回忆道。这种责任,不仅体现在为期三天的宣讲中,更延伸为长期关注的承诺。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贵州省创新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模式的一次探索。通过将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与地灾防治科普结合,既提升了基层群众的防范能力,也为大学生搭建了知行合一的成长平台。
正如《贵州地质灾害防治宣讲手册》的编撰初衷,这场活动不仅传播了知识,更培育了乡村防灾的“种子力量”。
当青春力量与乡土智慧相遇,当专业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合,这场发生在黔东南山区的科普行动,正悄然重塑着乡村应对地质灾害风险的能力,为平安乡村建设注入了可持续的青春动能。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拼车”“拼单”购物成为人们的习惯,“拼床”租房群涌现,“拼婚”攻略获点赞收藏,就连宠物医疗、健身私教、奢侈品租赁等都出现拼单身影。“拼”模式正以惊人速度渗透进当代生活的毛细血管,进入年轻人的生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