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遵义市湘江河红花岗区新华桥段,68岁的志愿者任庆光在巡河时,又救起来1人。”遵义市红十字虎鹰志愿服务队队长张明方发来视频,并告诉记者:当天,志愿者用设备成功施救3人。
这个夏天,这样的“生死瞬间”在贵州的江河湖畔时有发生。随着暑期到来,防溺水成为保障青少年安全的重中之重。全省各地打出组合拳,通过硬件布防、技能普及、社会联动,将救生圈、巡逻队、实践课、家校网拧成一股绳,在水域岸边、校园课堂、社区角落织就一张“看得见、用得上、靠得住”的安全网。
救生圈+巡逻队:让每处水域都有“固定岗哨”和“流动防线”
7月7日下午4点,遵义市红花岗区二道河东欣彩虹城段的河面,数十名大人小孩在水中嬉戏,岸边的红十字救生圈被阳光晒得发烫。
作为“泳安计划”的发源地,遵义市自2023年推行“泳安计划”以来,遵义市红十字会联合水务部门摸排了全市2000多处危险水域,把救生圈安在“溺水高发点”“儿童常去的浅滩”“视野开阔的河岸”。这些橙红色的救生圈不仅是救援工具,更成了河岸的“安全符号”。
贵阳市花溪平桥摆放的防溺水宣传牌
“泳安计划”被写入贵州省红十字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和《贵州省红十字事业2024-2028年发展规划》,并在全省推广。
安装救生设施只是写了防溺水的“前半篇文章”,巡逻队则是救生圈的“移动延伸”。
每天下午4点,遵义市红十字虎鹰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的“百日巡河”志愿者就开始沿河巡查:68岁的任庆光负责劝导野泳者,她会带着“模拟溺水”的演示,故意在水里“挣扎”,让围观者看清楚“手拉手救人有多危险”;65岁的张勇专教孩子用救生设备……他们通过加大重点时段、重点水域的巡查,开展防溺水知识技能科普,主动前置,让救生设备“触手可及”。
志愿者在巡河
在铜仁市大龙开发区,基层的巡逻队则成了“移动课堂”,由村干部、商户组成的巡逻队每天沿河巡查,不仅劝阻危险行为,还带着“教具”演示。
这些守护正在见效。6月26日遵义湘江救援中,环卫工人文永华发现落水老人后,正是用岸边的救生绳固定住老人,避免其被急流冲走。“以前没这些设备,我们只能喊人;现在救生圈就在那,敢上前了。”文永华说。截至2025年7月1日,仅遵义市就通过“救生圈+巡逻队”模式成功施救36人。
实践课+家校网:让每个孩子都有“安全手册”和“监护防线”
“记住,先看有没有救生圈,没有就找竹竿——手拉手救人等于一起落水!”暑假前夕,遵义市第一初级中学银河校区的操场上,红十字讲师让学生们轮流体验“救援游戏”:一个人扮演溺水者,另一个人尝试“手拉手救援”,结果两人同时摔倒在垫子里。
体验式教学,让孩子在模拟场景中学会“怎么防、怎么救”。
在铜仁第三十一小学,志愿者带着学生做“憋气实验”:“现在感受30秒不能呼吸的难受,落水后呛水会更疼”;在石阡县第一小学,老师用泡沫板做“简易救生筏”,让学生明白“浮力能救命”。
家校联动则把防线扎进日常。在遵义市第一初级中学,“1530”安全机制已成常态:每天放学前1分钟强调、每周放学前5分钟复盘、节假日前30分钟系统讲解。“我们还给留守儿童的家长发‘每日提醒’。”副校长芶剑说,有家长反馈,孩子现在看到同学在河边玩,会主动说“老师不让”。
百花湖边悬挂的救生圈
“密切关注孩子的行踪,严格做到‘四知道’,确保孩子不脱离监管视线,不让孩子私自或结伴前往危险水域……”暑假放假前夕,贵阳市乌当区新天幼儿园的家长群里,数十份签好字的防溺水承诺书照片陆续上传。
救不如防。这种教育正在改变孩子的行为。遵义播州区第五小学的周雨东,能熟练背出“防溺水六不准”,还会纠正爸爸的错误:“你说‘能去浅水区’,不对,老师说必须有家长陪。”
“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危险’,比只说‘别做’有用。”张明方常说。
冲锋舟+智慧救援:让每次险情都有“快速响应”和“专业处置”
夏日的贵阳市百花湖景区码头边,防溺水值守卡点的工作人员顶着烈日发放宣传手册,不时抬手示意:“湖边危险,您往这边走些。”
贵阳市百花湖码头边的值守卡点
14时,观山湖区红十字龙韵救援队的冲锋舟已经启动。“检查救生圈卡扣!”水域中队中队长徐杨俊世话音刚落,队员贾佳佳就伸手转动湖中央带着定位的救生圈,指挥车的屏幕上能实时显示它的位置。
马达声划破水面时,岸边的喇叭正循环播放:“危险水域,请勿靠近,救生圈就在码头边……”
专业救援力量是防溺水“最后的保险”。去年成立的这支救援队,50名队员里有水上救援专家、无人机飞手,还有5G+4K指挥车。无人机能实时传回落水者位置,指挥车能直接调度最近的救生设备。“以前靠喊,现在3分钟就能锁定险情。”徐杨俊世指着屏幕上的红点,“每个救生圈都有编号,哪出事点一下就知道最近的设备在哪。”
实战演练是日常。在防汛演练中,模拟“游船碰撞有人落水”的场景刚启动,无人机就锁定了“溺水者”;冲锋舟抛投救生圈时,岸边的队员已经用担架抬“受伤者”,连心理安抚都有专人负责。
“别慌,我们的潜水员已经在水下了。”队员对扮演“被困者”的群众说,这是他们从真实救援里总结的细节——“稳住情绪比快点救人更重要”。
多部门联动让救援更高效。在贵阳市百花湖,景区巡逻员、海事部门、救援队形成“陆地+水上”协作:巡逻员发现野泳者,立刻用对讲机通知冲锋舟;救援队处理险情时,景区能随时提供“救援通道”;遇到复杂情况,指挥车直接调度附近的医院。
让每片水域都有“流动防线”,这些努力正在见效。截至2025年夏天,贵阳龙韵救援队已在百花湖、白云水库等水域成功劝阻危险行为200多起,培训民船、游船驾驶员急救技能200余人次;遵义虎鹰救援队3年巡河中,成功施救19人。“我们多转一圈,孩子就少一分危险。”徐杨俊世在冲锋舟上说。
随着更多救生设备被安装,更多人学会救援技巧,更多家庭绷紧安全弦,贵州防溺水安全网越织越密。当孩子知道“哪里有救生圈”“怎么用救生竿”“遇到危险找谁帮”,这个夏天,就多了一份踏实的守护。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拼车”“拼单”购物成为人们的习惯,“拼床”租房群涌现,“拼婚”攻略获点赞收藏,就连宠物医疗、健身私教、奢侈品租赁等都出现拼单身影。“拼”模式正以惊人速度渗透进当代生活的毛细血管,进入年轻人的生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