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却有同样炽热的善举。这些善举不仅为患者带来新生,更以行动感动社会,每一次挽袖,都是对生命的郑重承诺,每一份捐献,都在为希望续航。
河源
7月10日,河源市首例女性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黄君赴广州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
黄君供职于河源市司法局。2017年,她在中华骨髓库登记了造血干细胞留样。经过8年的等待,近日,黄君得知她和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随即答应捐献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非亲缘血缘人群中的配型成功率低至几万分之一,甚至几十万分之一,每一对成功配对都是生命的奇迹。黄君这次捐献,将为一名血液病患者带来新生,也为患者家庭带去新的希望。
佛山
他站在讲台上,是学生们喜爱的语文老师;他躺在捐献床上,是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7月11日,佛山市顺德区世怡晓教育培训中心的黎锦鸿老师完成一场特殊的“生命接力”,历经4个多小时,成功捐献30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广东省第238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黎锦鸿说:“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爱与责任。”在学生眼中,他是亲切的“阳光老师”,课堂上风趣幽默,常以生活实例讲解课文。“我告诉学生,读书是为了明理,而明理之后,更要懂得回馈社会。”他始终这样践行着教育的初心。
2023年,他在一次献血时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没想到两年后便配型成功。“当时没多想,只觉得能救人一命,就一定要做。”他语气坚定地说。
捐献当天,他初中时的三位好友特意赶来陪护。“他们怕我紧张,一直在旁边陪我聊天。”他笑着说。4个多小时的采集过程,老友们怕他躺太久手脚麻木,自发轮流帮他按摩放松。黎锦鸿也趁此机会,积极号召他们及身边好友加入中华骨髓库,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黎锦鸿说:“我希望学生长大后,不仅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更能成为有温度、有担当的人。”而他自己,正用行动诠释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谛。
广州
7月4日上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运营办职工孙浩翔,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完成一项特别的善举——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作为全国第2049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的血液通过导管缓缓流过分离机,最终将流向一名患儿,完成生命的接力。
2024年10月,孙浩翔接到中华骨髓库中心配型成功的电话,仅仅用了三秒,他就坚定地做出了捐献决定。与患者初次配型成功后,除了半年内禁止献血,孙浩翔需要做的就是等待高分配检测通知。
从2024年10月到2025年2月,漫长的等待反而让他压力倍增,越是没接到通知,他越是紧张和焦虑。在此期间,他把网上供者和患者的经验帖都刷了一遍——“越了解,越不焦虑,越淡定”。虽然第一次匹配因患者情况而未能推进,但他很快再次接到电话,告知他与另一名患儿配型成功。
2025年3月,他通过了与第二名患者的高分配检测,进入医院体检。通过调整作息、积极锻炼、规律饮食,他的各项指标都已达到捐献标准。他给其他捐献者的建议是:“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不仅是为了通过体检,更是对患者生命的高度负责。”
7月4日,孙浩翔开始捐献造血干细胞,用他的话来说,“看完4小时的健身视频,捐献也宣告结束。除了躺累了,没有其他不适。”回忆起做决定的那一刻,孙浩翔说:“对于健康的年轻人来说,只是一次小小的付出,却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这是一件蛮有意义的事情。趁年轻,多做这样有意义的事情!”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当地时间9月11日,数千人聚集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广场,悼念24年前“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