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家人见义勇为牺牲,胡某一家陷入困难。日前,他们收到了司法救助金7万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这一理念,在贵州法院系统的司法救助实践中,被一次次具象化为群众身边的真切温暖。
一组数字记录了这份努力:2023年至2025年7月,贵州法院共受理司法救助案件(含旧存)1446件,决定救助1201件,救助2033人,发放救助金5013.09万元。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得到及时帮扶的困难家庭,是一项项司法为民机制的创新探索,更是一片片逐渐厚植的党的执政根基。
发布会现场
此前,莫某某一家三口因交通事故被浓硫酸严重烧伤,医疗费花费400多万元,家庭陷入极度困境。法院不仅提供了司法救助,还多方协调当地政府、红十字会等为他们提供帮助,最终通过省信访联席会议机制协调了19万元特殊困难救助金,为这个家庭撑起了“民生保障伞”。
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贵州高院相关办负责人介绍,目前,贵州法院正在推动司法救助工作理念转型升级:变“被动申请”为“主动找需要”、变“单纯发钱”为“综合施策”、变“案结事了”为“长治久安”。理念的转变,使救助行动更有温度、更有延伸性。
今年,贵州法院部署开展“司法救助全覆盖”专项行动,明确提出“每个法院至少一件司法救助案件”,力求不让任何困难群体落在制度之外。为实现救助快速到位,贵州法院建立起内部、上下、外部“三个通道”:内部各部门之间快速传递救助线索,上下级法院之间统筹资金调剂,法院之外则积极对接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
渠道的畅通,让救助更加及时灵活,“判前救助”便是成效之一。
在王某某等申请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案中,因父亲不幸遇害身亡,留下年迈父母和两个年幼子女。尽管案件尚在二审审理中,但法院审查后认为王某某一家符合救助条件,及时发放7万元救助金,为这个失去顶梁柱的家庭雪中送炭。
类似的“判前救助”,正成为贵州司法救助的新特点。而相关数据显示,在具体实践中,贵州法院尤其关注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军属等特定群体。
司法救助金发放仪式
在兰某某三兄妹司法救助案中,母亲不幸被害去世,父亲外出打工,三人跟随年迈祖父母生活。法院不仅给予9.9万元司法救助金,还对接教育集团将三人列为资助对象,每学期资助1375元,同时协调当地政府、妇联从心理健康、生活照料等方面提供长期关爱。
司法救助扶上马,社会救助送一程。2023年至2025年7月,贵州法院共救助特定群体1190人,决定救助金额达2574.73万元,占救助总量的一半以上。
为实现“救助制度法治化、救助案件司法化”,贵州法院持续推进“三化”建设:
司法救助案件化——将救助工作从临时性行政工作转变为规范化案件办理模式;司法救助规范化——出台实施办法和办案规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司法救助标准化——制定量化标准,明确救助金额考量的因素和计算标准。
2024年,《贵州法院国家司法救助金量化标准(试行)》出台,贵州法院在司法救助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有力推动了“依法救助、科学救助、有效救助”。该标准荣获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救助创新实践优秀成果一等奖,贵州在司法救助标准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制度完善带来实效。今年1至7月,全省法院共受理司法救助案件数较去年同期上升31.4%,决定救助案件数较去年同期上升32.06%。数据的大幅增长,映射出的是救助覆盖面的扩大和广大群众的信赖。
“我们将秉持‘应救尽救’‘把好事办好’的工作理念,把有限的救助资金用在‘刀刃上’,把情用足、把事办实,让司法救助更有温度、更有效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救助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与关怀。”贵州高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9月12日至14日,由遵义市民政局主办、遵义市慈善事业促进发展中心承办的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活动在遵义市醉里广场举行。本次活动以“慈善遵义・爱满红城”为主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