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贵阳城郊,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内绿树成荫,阳光穿过枝叶,静静洒落在一块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上。“白乐夫、严斐德……”一位白发老人轻声念着碑上的名字,身旁的孩子踮起脚尖,伸出小手触摸冰凉的碑石。
这一刻,跨越八十年的烽火岁月与和平年代在此交汇。
1939年,爱国华侨林可胜博士率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抵达贵阳图云关,建立起当时全国最大的战地医疗救护指挥中心。直至抗战胜利,这里汇聚了3000余名中国医务工作者、数十名外籍医生和数千名相关工作人员,在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上奋力开展救援。
图云关全景。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 供图
在此期间,救护总队在图云关和各大战区前线共实施手术近20万次,骨折复位3.5万余人,住院治疗200余万人,门诊军民450余万人次,预防接种460余万人,成为烽火中当之无愧的“生命方舟”。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国际援华医务人员与中国同行并肩作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远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内,讲解员王大鹏为参观群众介绍。占地2500平方米的纪念馆,陈列着百余件实物、453张图片和2.8万份文献资料。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 朱迪 摄
透过这些褪色的照片、泛黄的纸张和AR技术复原的战场场景,参观者仿佛看见当年医务人员在炮火中日夜奋战的身影,诸多跨国协作的感人故事也由此被一一铭记。
“英国女医生高田宜来华支援时,在奔赴抗击鼠疫疫情一线前冒险接种疫苗,不幸因严重过敏反应殉职,长眠在了图云关。”王大鹏讲述道。抗战期间,共有百余名医护人员或因公殉职、或积劳成疾逝世,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医者仁心与大爱无疆。
八十多年过去,硝烟散尽,青山依旧。如今,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已先后获批“中国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园内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自2022年开馆以来,已接待参观者超37万人次。
这座曾经挽救无数生命的历史遗址,正以崭新的方式守护民族的集体记忆、传承不屈的精神火种。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9月12日至14日,由遵义市民政局主办、遵义市慈善事业促进发展中心承办的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活动在遵义市醉里广场举行。本次活动以“慈善遵义・爱满红城”为主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