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被西方哲学家赞誉为“人类社会最高智慧宝典”的我国古代《易经》中的这一论段,充分诠释了“人道”的含义。古今中外,凡受世人景仰、膜拜、追随的圣人先贤,其思想体系中,无不闪烁着仁义、慈善、博爱、奉献的人道思想光芒。
十九世纪中期,瑞士人亨利·杜南先生发起红十字运动,因其“人道、博爱、奉献”的宗旨,符合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共同价值取向,这一运动得以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迅速开展,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全世界的人道主义运动。
1984年贵州省红十字会正式成立,并于2003年理顺管理体制,成为全国第6家独立开展工作的省级红十字会。十三年来,贵州省红十字会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遵循《贵州省红十字会条例》,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树好形象、建好队伍、夯实基础、履职尽责、加快发展”的总要求,牢固树立“三立三基一创新”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三救三献一行动”的核心工作,推动了全省红十字事业的蓬勃发展。
爱洒黔山 硕果累累:三力三基一创新
三力:提升红会能力、实力、影响力 三基:基层、基础、基地建设 一创新:推进红会工作机制创新
“三力”即提升红十字会工作的“能力”、“实力”和“影响力”;“三基”即加强红十字会工作的“基层”、“基础”和“基地”建设;“一创新”即推进红十字会工作的机制创新 。
十三年来,贵州省红十字会切实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全民自救互救能力”、“社区救助与志愿服务能力”建设;致力提升长远规划谋发展的后发实力,联姻互惠求生存的社会活动实力,岗位实践建机制的运营实力;积极传播红十字文化,打造红十字品牌影响力。
十三年来,着力加强“基层”建设,全省共建立红十字基层组织2907个、冠名医疗机构30个;着力强化“基础”建设,全省已有会员643170人、团体会员2281个,志愿者71250人;着力加快“基地”建设,已建成全国省级红十字会最大的,总面积1.3万平方米的备灾仓储,正重点打造备灾救助和红十字文化传播服务基地。
十三年来,致力于工作机制创新:借助“绿色家园行动”,成立贵州红十字基金会,创新了筹资模式;依托“博爱家园”项目,让红十字生命力扎根基层,创新了扶贫模式。
爱洒黔山 硕果累累:三救三献一行动
三救:救援、救护、救助 三献:献血、献造血干细胞、 献人体器官与组织细胞 一行动:“博爱家园”行动
贫困面大和“无灾不成年”是对贵州省情的真实写照。13年来,贵州省红十字会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共发送救灾款物5.58亿元,受益群众达400多万人次。其中,针对2016年特大洪灾,第一时间募集400多万元款物,7次深入灾区救援;并派出红十字大众卫生救援队紧急驰援锦屏县云照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救援工作,深受群众欢迎和赞扬。
“三位一体”模式创新应急救护工作,已覆盖安监、旅游、教育等20多个行业,全省共有180多万人经过培训,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资格证”。
广泛开展人道救助工作,先后建立258个社区“红十字服务站点”,组建260支5万多人的红十字志愿服务队;连续13年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累计为90多万困难群众发送1亿多元慰问款物;募集3255.4万元开展氟砷麻地方病防治工作,帮扶3000多户特困病家庭,引起时任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同志的关注并作批示,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两次派出调研组并投入5亿元帮扶病区;募集3300多万元款物广泛开展人道关爱行动,近10万名留守儿童、贫困患病儿童、孤残老人得到有效救助;特別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开展的“曜阳关爱行动”和搭建医养结合平台——贵阳养老服务中心,让更多孤残失能老人得到呵护和关爱。
深化拓展“红十字生命接力工程”,先后组建各级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有效推动了无偿献血工作。
自2005年,白学友作为贵州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第一人后,相继有122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采集入库的志愿者血样资料达44457份。
2015年11月1日,《贵州省人体器官捐献条例》正式颁布,标志贵州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有了法律保障。全省已成功实现器官捐献6例,捐献肝、肾器官16个,挽救了16人的生命。
十三年来,贵州作为“博爱家园’项目的试验地,推动了人道救助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由“经常扶”向“扶长远”转变,为红十字助力扶贫攻坚探索了经验。2016年6月,全国红十字助力扶贫攻坚“博爱家园”现场会在贵州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等领导出席会议,对贵州博爱家园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此,中国红十字会决定把贵州作为十三五博爱家园项目重点援助省,2016年就支持了400万元在20个贫困村实施“博爱家园”项目。自开展项目以来,已先后募集和整合资金9200多万元,实施“博爱家园”项目90个,解决了10多万困难群众的生产发展及生活问题。
十三年来,贵州省红十字会分别被省委、省政府荣记抗凝冻、保民生“集体一等功”;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荣获国家卫生部、省政府授予的“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危害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荣获“全国红十字卫生救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红十字会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先后4次受到国际红十字会、国际红新月联合会的表彰。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理念,贵州省红十字会确定了“在大扶贫战略中创优争先,在大数据战略中勇于冒尖,在大品牌战略中敢为人先”的三大工作方针。
在大扶贫战略中创优争先
对于尚有493万贫困人口,全国贫困面最大的贵州来说,扶贫攻坚无疑是当前“第一民生工程”。贵州省红十字会紧紧围绕全省大扶贫战略行动,出台了红十字助力扶贫攻坚十五项行动计划,力争在2016至2020年,筹集和整合两亿元款物助力扶贫攻坚,惠及全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为确保2020年贵州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大数据战略中勇于冒尖
贵州省红十字会党组一班人强烈意识到,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只有创新发展理念和工作模式,强化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手段,才能让“红十字”这个百年老店长盛不衰。实施红十字“互联网+”行动计划,打造“贵州红十字政务网站集群”平台和“博爱云”大数据功能平台,将探索出全新的红十字人道救助和公益服务模式,提升红十字公信力。
在大品牌战略中敢为人先
红十字“品牌重塑”是每一个红十字组织,每一个红十字人的责任。贵州省红十字会将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开展“博爱中华全国演讲大赛”、开设“贵州红十字新闻奖”、成立“贵州博爱文化艺术团”等活动为抓手,积极传播红十字文化,为“红十字”这一百年品牌增光添彩,为“红十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尽最大的努力。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道的规则是:减损有余来补充不足;而人类社会的世俗规则却是:减损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谁能让富贵有余的人来救济天下贫穷不足的人呢?唯——有道之人。
习近平同志说,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红十字事业就是一个促“有余以奉天下”,大行博爱之“道”的崇高事业。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贵州省红十字会人将继续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把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的人道关爱,倾情播撒在黔山秀水之间。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当地时间9月11日,数千人聚集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广场,悼念24年前“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