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切换
贵州
最近访问
热门站点
全部
省级云
市州云
区县云
其他云
全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U
V
W
X
Y
Z

黎平:烂泥路变致富路 交通圈变经济圈

2018-03-22 10:06:10     姚进忠    多彩贵州网

“去年,全县农村公路建设交出了一张张令人鼓舞的成绩单:实现村村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通客运”黎平县交通局党组书记局长寿益祥欣慰地感慨道。

近年来,黎平以“大交通铸就大发展”为理念,以县城为中枢,打通了飞机、高铁、高速等大动脉,形成了高铁、高速、飞机和县、乡、村、组公路为脉络的立体式交通网络, “外畅内通”的交通大格局初步形成,大大缩短了黎平同外界的距离,黎平“东进两湖,南下两广”桥头堡地位日渐凸显。

“大会战”铸就“大通途”

“过去乘车到黎平县城至少要1个半小时,如今不要1小时就到县城了”这是近日在公交车上当地返乡青年吴先生说的。

农村公路三年大会战,该县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强化调度和监督管理,建“通村公路施工交流群”微信群破难题,严格“刚性”质量问责制,整乡推进,分片打捆,全县上下解放思想,不等不靠,借钱修路,集全社会力量,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2017年,农村公路三年会战收官,全县共投入8.3亿多元,完成了135条875公里通村水泥(沥青)公路硬化、99公里县乡道路改造、155公里生命安全防护、153公里窄路拓宽改造、3586平方米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完成了2928.381公里农村公路小修保养。全县403个建制村和6个社区实现通水泥(沥青)路、通客运、公路列养率、重点路段安全隐患治理率“4个100%”的目标。

2017年全县公路客运量、客运周转量、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分别达到2935万人、152364万人公里、412万吨和78642万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加了2.85%、7.53%、12.64%和29.53%。

泥巴路、断头路的消灭,乡村硬化路的提升、组组通硬化路的实施,打通了连接乡村的“毛细血管”。

2018年1月11日,洪州镇首辆“村村通”新客运车运营,标志着该镇农村客运进入新时代。

今年该镇申请了18辆“村村通”新客运车。在九厥村印有“村村通”的新客运车,从镇上到九厥村票价统一定价20元,切实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乘车难”问题。以前,当地群众出行多为黑车,三轮车、摩托车载人屡禁不止,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沈团村公路是高屯街道最后一条通村公路,2015年11月开工建设,建成后解决了2000群众出行难题。

“十二五”期间,高屯街道完成了5条100多公里县乡道油路改造和400多公里村级道路(含通组路、机耕便道)建设,解决了13个行政村、近3万人口的出行问题,形成了高速、机场以及村村通公路、组组有公路、寨寨有串户路陆空交通网络格局,推动了高屯街道经济社会发展。

“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农村因交通问题掉队!”

德化乡是全县最远的乡镇,距县城250多里,以前乘车到县城要7个多小时,现在路好了,四个多小时就到了。“三年会战”,该乡争取4031.76万元新建4条50.5公里的四级通村水泥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

突破瓶颈制约,交通发展进入新时代,农村公路的打通为黎平山区群众铺设小康大道,农村群众出行条件逐步由“走得通”向“走得快”、“走得安”转变。

过去到省城贵阳要颠簸10个多小时,现在坐飞机只要半个多小时,坐高铁只需1个半小时……这就是交通给黎平人民带来的历史性变革。

据了解,2017年该县启动实施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攻坚行动,力争三年投资12.97亿元,完成696个村民组2162.239公里通组公路硬化,实现农村公路由“通不了”向“通得了”“通得好”转变,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畅率,切实提升农村群众出行质量。

“高山挡不住,天堑变通途”,交通圈必将为黎平进一步改革开放、加快发展、后发赶超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全县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借力快速交通通道,侗都黎平正在缩短与世界的时空距离,开启大开放、大发展的新篇章。

“烂泥路”变成“致富路”

“村村通”见证了交通之变。2013年,该县德顺乡龙安村是有名的香菇产业大村,因路况差、电力无保障,福建外商被吓跑,村民种菇劲头不足,发财之路断了……

相临的张鲁村,与湖南靖州新厂镇接壤,最远的自然寨距乡驻地30公里,过去群众出门,全靠步行,来乡里办事,得走四五个小时,大部分群众一年四季都没到过乡里赶集。

2016年,该村建成了5米宽的水泥公路,为全乡“村村通水泥路”划上了句号。随着脱贫攻坚号角奏响,安全饮水、亮化绿化、危房改造、扶贫产业、组组通硬化路等蜂拥而上,付诸实施,该村当年摘掉了贫困帽。如今,村民到乡里办事,不要1个小时,张鲁村的30公里的楠竹“产业路”正在开挖,还引进了多家楠竹、楠竹笋加工厂。

路好了,吸引了不少返乡能人回乡创业,杨军就是一个典型,他回乡在村里办起了黑毛猪养殖场,带领2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通过电商把黑毛猪卖到了每斤40多元的好价钱。

无独有偶,过去属全乡路况最差且无产业的倘扒村,2015年建成了通村水泥路,该村长田寨以“路通”为契机,引进外商,将1000亩的楠竹林,租给外商间伐,获利50多万元,建起了食堂、蓝球场、凉亭等,还为村民挖通了30多里的“产业路”,楠竹等资源优势变成了收入。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通村水泥路,彻底改变了农村“雨天坑坑洼洼,泥泞不堪,旱天凹凸不平,尘土飞扬”的状况。

地坪乡滚大村是一类贫困村,山高坡陡出行难,590多户就有158户是贫困户,2015年10月村里修通了10公里的水泥路。

村民滚科2015年年初建新房子见证了村里通水泥路的全过程。“拉进建筑材料运费少了,时间快了,以前要一个小时才到我们这里,现在半个小时就到了,下雨天以前人家不肯拉,现在下雨人家也可以拉上来,这水泥路确实挺方便,降低了我的建房成本”滚科告诉记者。

滚大村的培利自然寨制作的芦笙远近闻名,每把芦笙以平均300元的价格,远销广西、湖南等侗族地区,过去路不好,运输成本高,芦笙制作利润低,如今路通了,村民们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制作芦笙的劲儿更足了。

农村公路“毛细血管”的畅通了,山里的产品才能运得出去,农村经济才可能被盘活,农民脱贫致富才有希望。

公路网的建设和完善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交通之变,为黎平经济社会腾飞发展注入了强大驱动力。

“交通圈”就是“经济圈”

飞机场、高速、高铁、省道、县道、村组道立体交通为黎平对外开放敞开了大门,黎平“1小时交通圈”乡镇由过去4个增加到14个,交通圈的缩小为加快产业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快速交通格局的形成,黎平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路随产业转,产业因路兴,路顺了,打通了“绿色”黎货穿山越岭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最后一公里”,为“黎货”换来真金白银,打通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黎平县正在谋划区域经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与快速交通的对接:坚持生态发展理念,抢抓“两高”机遇,发展大健康产业,努力把黎平建成区域中心城市;优化区域空间格局,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着力把黎平建设成为面向珠三角地区的第一站、第一城、第一区,建成贵州南部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在新常态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新医药大健康产业、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把黎平打造成国际化侗文化旅游首选地,打造成为侗文化之都。

2017年,全县茶叶、油茶、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生态家禽畜牧六大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36.2亿元,大健康产业投资完成36.83亿元,乡村电商点发展到240个,电商企业达126家,网店1030个,电商从业人员1487人,全县电商交易额达1.7亿元,网络零售额2578.04万元;招商引资项目43个,引资到位50.69亿元,引进500强企业两家,利用PPP模式、基金、置换等方式全年融资12.42亿元。

来到高屯街道万亩茶园,一条弯曲的水泥路贯穿其中,这既是通村路、旅游路,又是产业路,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叶园、金灿灿的油茶园,给山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目前全县茶叶、油茶均发展到35万亩,2017年全县干茶产量12500吨,茶产业综合产值10.04亿元,受益5.4万户16万余人,油茶产值近6亿元。

2017年全县5个省级农业园区完成投资9.27亿元,实现总产值1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4%以上,其中,一产占50%。以大数据、大健康、新型能源、新型建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完成产值3.64亿元,传统加工产业完成产值8.2亿元,以黎平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一区三园”格局初步形成。

目前,省级农业园区增加到6个,州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51家,合作社达989个。

黎平县农业对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的贡献大幅提升,去年,该县农业产业覆盖8万户32万人(贫困户1.69万户5.98万人),实现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带动2万人脱贫。

“交通线”就是“旅游线”

“路修好了,乡村旅游火了,2018年春节期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73万人,同比增长41.30%,旅游综合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40.02%。”喜迎旅游“开门红”。

“三年大会战”,农村公路量与质同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如虎添翼”,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修好群众脱贫致富小康路,让黎货出山路更畅达,黎平交通变得四通八达,城乡之间、乡村之间距离变得越来越近,“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新农村日益凸显。

目前,全县通乡油路达1170.34公里、通村水泥路(沥青路)1388.75公里、旅游公路533.7公里,农村客运招呼站98个、乡镇汽车站14个,全县公路里程达3696.492公里,黎平机场开通了7条航线,立体交通体系已经形成。

交通线就是旅游线。2017年,该县全面启动肇兴5A级、翘街4A级、八舟河3A级景区创建,全力筹备省第十三届旅发大会,启动旅游项目51个,总投资25.17亿元。当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完成452万人次,同比增长38%;旅游综合收入完成38亿元,同比增长54%。

通村旅游路成为推动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2018年春节小长假过后,黎平肇兴借2018年举办春晚效应,每逢周末,每天都会有3000多慕名而来的旅客涌入景区,让旅游持续火爆,肇兴仅门票收入就超10万元。

近年来,黎平县肇兴镇依托景区优势,每年通过景区内门面、房屋出租,染织工艺、服务业、运输业等带动2700余人就业,增收近亿元,群众吃上了“旅游饭”,肇兴成为全县旅游脱贫致富的领头军。

随着交通的完善,该县将以2018年央视春晚效应、省第十三届旅发大会等为契机,用活“两个宝贝”,实施10项旅游扶贫工程,全力打造“三台发动机”,打造侗都黎平.颐养胜地品牌,力争到2019年底,实现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旅游产值突破百亿元、旅游产业带动17%贫困人口脱贫目标,进一步提升黎平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影响力,让文化旅游业真正成为全县带动脱贫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