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秦浩然)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中曾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已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先驱者。他的“博爱”思想,既来源于红十字文化,同时也对中国红十字事为的发展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而宋庆龄,更是孙中山“博爱”思想的践行者,他们的“博爱”思想,是中国红十字事业宝贵的精神财富。
孙中山先生手迹“博爱”二字
与红十字会结缘
孙中山出生于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13岁受人资助远赴美国求学,受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影响,坚定了他救国救民的理想。21岁那年,他在香港西医书院(也就是香港大学的前身)学习期间,孙中山从此与红十字结缘。一方面,在他所学的西医课程中,红十字医疗救护知识 、技能是必修课;另一方面,他结识了英国伦敦“当红”的外科名医康德黎,成为他终生难忘的良师益友。康德黎曾参与香港西医书院的创办,并担任教务长,而且还是伦敦红十字会的领导人。到了香港后,康德黎还创建了香港红十字会。孙中山从他身上不仅学到了精湛的医术,还有“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26岁的孙中山医学毕业后,决心在救死扶伤的人道领域干出一番事业。他开办医院,为贫困患者免费治疗,他医术高名、悬壶济世、声名鹊起,事业蒸蒸日上。孙中山一生推崇“博爱”矢志不渝,这与他和红十字会的缘分是分不开的。
伦敦遇难劫后重生
为了推翻清政府,实现强国之梦。1895年10月,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由于计划泄秘,革命惨遭失败。为躲避清政府的追捕,孙中山经由澳门到香港,然后逃亡到英国,在伦敦时被同乡诱骗落入清政府的圈套,遭到绑架和囚禁。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孙中山“伦敦蒙难”事件。
在清政府驻英使馆软禁期间,他失去行动自由,度日如年。在一个英国仆役的帮助下,他的求救信终于送到了英国红十字会康德黎手中。信中写道:“我在星期天被绑架到中国使馆,将要从英国偷偷运回中国处死。祈尽快营救我!”康德黎收到孙中山的求救信后立即报警、多方奔走,进行营救。中国使馆的诱捕案引起了新闻报界的关注,《环球报》醒目的标题“骇人听闻的故事!革命家被绑架于伦敦!关押在中国大使馆!”,英国政府也出面干涉了。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清使馆不得不释放了孙中山。
孙中山翻译的《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
重获自由的孙中山,在伦敦住了下来,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寻求救国救民之方。因为救命恩人康德黎的缘故,他与伦敦红十字会建立了联系,他结识了伦敦红十字会的柯士宾医生,并把柯士宾著作的《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翻译成中文,1897年由伦敦红十字会出版。孙中山的这部译著也在1904年3月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以前传入国内,红十字救护知识与技能,通过孙中山的妙笔,首次被引进中国,深受欢迎,让国人大开眼界。在很长时间里,《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国内广泛使用的救护培训的教材。而这本书,也是孙中山这一生中唯一的一部译著。因此可以说,孙中山是当之无愧地中国红十字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推动红会取得合法地位
在孙中山倡导的“博爱”思想的启蒙宣传中,红十字终于走进中国。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战场在中国,受到侵害的却是中国人民。战争中,日本、俄国红十字会救护队穿梭往来,救护伤兵。可是东北的难民却因为清政府宣布中立不能直接插手,中国传统的民间慈善机构有心无力,而且也没有资格进入战地。因为按照《日内瓦公约》,只有红十字会这个中立性的人道组织才能得到交战国的认可进入战地开展救护。
生死存亡之际,上海士绅沈敦和等奔走联络,3月10日,中、英、法、德、美五国代表联合发起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这一人道组织成为东北救援的“诺亚方舟“,历经3年,使身陷死亡边缘的46.7万难民脱离苦海。
辛亥革命中,中国红十字会在全国各地设立了50余个分会开展救护。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清政府被推翻,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12年,中国红十字会得到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正式承认,中国由此成为国际红十字运动大家庭中的正式成员。这是对中国红十字会自1904年成立以来在战争救护、灾害救助,尤其是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中红十字会人道救援行动的认可。
在孙中山的直接关怀和支持下,中国红十字会顺利“立案”,并于1912年5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九届红十字国际大会上,中国红十字会首次“亮相”国际大会。9月29日,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红十字会章程》,选举吕海寰为会长、沈敦和为副会长。
“夫唱妇随”薪火相传
出于“对英雄的景仰”和“想帮助他”振救中国的初心,成就了宋庆龄与孙中山的一段美好姻缘。践行“博爱”思想,弘扬红十字精神,成为他们俩共同的理想。
1921年8月,北伐战争拉开序幕。12月6日,宋庆龄率领红十字会救护队员广州出发,经半个月的奔波后与孙中山在桂林汇合,让北伐战旗与红十字旗交相辉映。1921年孙夫人宋庆龄组织番禺红十字会10余人组成救护队,随孙中山进行战事救护,并遵章加入中国红十字会,亲自担任南海、番禺、顺德分会联合会总裁。孙中山欣然为番禺红十字分会题写“博爱”二字,以示表彰。这个题词载入红会史册,并成为中国红十字运动中恒久发挥作用的精神动力。
宋庆龄查验运往前线的医药物资
为弘扬孙中山“博爱”思想,宋庆龄发起成立国民党党立红十字会(简称“党红十字会、党立红十字会”)。宋庆龄以会长的名义,为筹集党立红十字会的开办经费,筹划举行游艺晚会和物品展销会,征求各大商店、工厂捐赠商品,举行义卖,并邀请艺术家表演等,推动红十字事业的发展,为北伐战争救护作准备。在北伐战争中,宋庆龄发起成立北伐红十字会,组织女子北伐救护宣传队,由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干事高恬担任救护队队长。红十字救护队在北伐战争中,冒着枪林弹雨,深入前线创办看护(护士)训练班,培训教材用的就是孙中山的《红十字救伤第一法》。淞沪抗战发生后,社会各届纷纷响应红十字会号召捐款捐物支援抗战,当时宋庆龄在上海为此呕心沥血,赴抗日前线慰问伤兵,提供救护服务,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在她爱国义举的感召下,上海各界人士支持红十字会开办了40多家伤兵医院,各种慰问物品源源不断送到前线,有力地支援抗战。
宋氏三姐妹宋庆龄与宋蔼龄、宋美龄与孤儿们在一起
淞沪抗战之后,日本的侵略步伐没有停下,中国的抗战也在继续,红十字会仍然穿梭于炮火硝烟之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宋庆龄为了争取国际援助,创建“保盟”,筹集捐款港币25万元,药品120多吨。在“保盟”所争取的国际援助中,白求恩、柯棣华等这些国际友人,以及国际援华医疗队加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在宋庆龄及其“保盟”的支持下,前赴后继,为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事业书写了华丽的诗篇。
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红十字会番禺分会题写的“博爱”二字载入了中国红十字会史册,薪火相传,成为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一代又一代红十字人献身人道主义事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机关刊物《博爱》杂志,即以此题词作为刊名。在宋庆龄心目中,红十字事业是最高尚、最宝贵的“伟大工作”,值得人人为之奉献。人生的意义在此,生命的价值也在此。孙中山的“博爱”思想在宋庆龄组织的活动中,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芒,值得我们继承与弘扬。
(根据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中国红十字运动知识丛书》第二辑池子华教授编著的关于孙中山、宋庆龄与中国红十字会的故事整理)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当地时间9月11日,数千人聚集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广场,悼念24年前“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