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湖北省红十字应急救援综合演练 蒙晓东/摄
当洪水来袭,人员被困时;当疫情突发,患者生命垂危时;当人们心灵受创,在焦虑和恐惧中挣扎时……一群身穿红马甲的身影,穿梭于蒙受伤痛的土地上,争分夺秒、奋力搏击,只为尽早将伤痛抚平。
他们不是奋战前线的战士,却同样肩负着拯救生命的重托,传递着对受灾群众的无限深情。开启记忆的闸门,一幅幅照片、一个个故事,将红十字应急救援、拯救生命的故事娓娓道来。
生命的守护:高效有力的“神经中枢”
冲锋,危险且急迫!
2021年8月13日0时30分,湖北省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郭强已进入梦乡,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他惊醒。多年的职业素养告诉他,这是一场时间与生命的赛跑。原来,随州市随县柳林镇发生特大暴雨山洪灾害,市红十字会请求支援。他匆忙拿上随行装备,登车直奔受灾现场。
郭强负责组织协调应急救援救助任务。为节省时间,经请示会领导,他在赶往灾区的车上就向救援队发出集结待命的指令,同时联系当地红十字会落实核灾查灾,调度中国红十字会湖北备灾救灾中心随时等候第一时间运送救灾物资。“我们早一分钟到达,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就少一分损失。”郭强说。
在一次次抢险救援战斗中,不仅有逆向而行的救援人员,还有如郭强那样提供精准信息、组织协调救援力量的“幕后英雄”。从接到灾情报告那一刻起,就立即进入战斗状态。面对各类突发事故和灾害,他们沉着冷静,第一时间发出指令,指挥协调各类灾害救援,是高效有力的“神经中枢”。
快速救援反应能力背后,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联动网络和快速反应机制。一方面,突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强与应急管理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建立数据共享共用、统一指挥调度机制,发挥红十字会专业优势;另一方面,注重预案管理,逐步完善《湖北省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制订湖北省红十字会重大自然灾害响应工作框架图、湖北省红十字会救灾工作流程等。
目前,湖北省红十字应急救援工作已纳入省政府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全省已组建和完善红十字专业救援队94支,省级红十字供水、赈济、心理和救护转运专业救援队4支,多次参与全国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救援工作。红十字备灾仓储能力和规范化建设持续加强,全省备灾仓储基地建设布局逐步完善,救灾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
“十四五”时期,湖北省红十字会将加强应急救援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省级红十字会4支专业救援队建设,指导市县级红十字会至少组建1支应急救援队;进一步拓展中国红十字会湖北备灾救灾中心区域性中心功能,推动建设和完善市级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仓库和仓储功能,积极服务全省应急工作大局。
生命的呵护:义无反顾地逆险而行
出征,慨然且无畏!
他们,面目模糊,在口罩和防护服包裹下,只能通过背后的名字识别身份;他们,轮廓清晰,不用刻意去寻觅,集结作战,呵护生命。他们是中国红十字(湖北)救护转运队,被患者和媒体誉为“生命的摆渡人”。
2021年12月30日,陕西西安疫情告急,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十堰市红十字会、黄冈市英山县红十字会等相关人员组成的湖北救护转运队紧急集结,驰援西安。
逆险而行,他们克服路途中种种艰难——2小时内,来自省内多地的43名队员集结完毕,1辆通信指挥车、15辆负压救护车满载装备、物资连夜出发;24小时内,转运队完成首次任务响应。
义无反顾,他们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深谙风险,却坚持一天出勤3至5趟;“抢单”成了口头禅,往返一趟4小时的任务,队员们抢着上;克服昼夜出战、连续出勤、饮食差异等带来的身体不适,争分夺秒与病毒竞速。
主动请战,他们承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队员刘双喜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妻子和读高中的儿子托付给亲友照顾后,星夜兼程近14小时奔赴西安;队员徐鑫,凌晨执行任务时接触了可疑污染区,面对个人人身风险,她首先想到的是救援队和全体队员的安全,一个人在驻地凛冽的寒风中等待核酸检测结果3个半小时。
无论多么垂危的生命,他们都会捧在手心里,翼翼呵护。不计血汗,只因承载着生死重托、深切期盼,只为让患者少一点伤痛。
硝烟弹雨,感动相随。在队员们入陕十余天、身心俱疲时,陕西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端来了浓浓的羊肉汤;农历腊八,西安市新冠肺炎转运队送来了暖暖的腊八粥;半夜途经陕西山阳服务区,本已关闭的服务区重新迎客,免费提供方便面、矿泉水等食品……这些点滴小事,最能温暖人心。只是匆匆一个瞬间,却胜过万语千言。
16天,43名队员,工作1130小时,行程14326公里,转运359人——救护转运队圆满完成新冠肺炎患者转运任务!
没有一条生命比另一条生命更强悍,只有一种牺牲比另一种牺牲更慨然。脱下白色防护服和红色马甲,他们是父亲、母亲、子女、妻子、丈夫……正是这些坚韧的战士让我们明白,守护世界的满是温柔与善意。
生命的洗礼:驱除焦虑和恐惧的“心灵捕手”
有些康复,是在身体;有些治愈,更在心灵。
2020年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者面对身体上的极度疲劳、精神上的巨大压力,情绪极易崩溃;许多年轻人不知积蓄能撑多久,对未来充满担忧;许多患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就医困难,负面情绪加重……
面对日益加剧的精神压力,湖北省红十字心理救援队主动请战,迅速展开心理援助。这是一支参与过2015年“东方之星”号沉船事故、2016年武汉水灾的专业心理救援队伍,目前有正式注册队员36名,预备队员500余人,均具备专业心理咨询资格。根据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安排,心理救援队分阶段、有重点地通过线上咨询、线下面对面干预等方式开展心理援助。
每一次悉心的陪伴,都温暖如斯。
一名队员刚接通电话,就听到援助对象发出撕心裂肺的痛哭,哭了整整两个小时,队员一直默默陪伴。事后,督导对队员的应对方式进行评估,认为其较好地接纳了援助对象的情绪。
每一份专业的援助,都抚慰心灵。
期间,湖北省红十字心理救援队副队长江勇带领17名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入驻武昌区14条街道所属社区,现场接待居民心理咨询。对被虐待的继女,江勇找民警上门警示继父;对滞留武汉的外省女性,江勇协助社区安排其生活起居;对贫困的高三学生,江勇巧寻共同话题破冰,再谈学习生活问题。
每一滴奋斗的汗水,都弥足珍贵。
湖北省红十字心理救援队队员、心理专家姜辣编订和统计分析了武汉东湖高新区6万余名社区居民心理需求的调研问卷,为开展疫后居民心理援助奠定了良好基础。他带领团队为第一批隔离轮休的251名金银潭医院医务工作者进行了14天心理疏导;深入多个隔离点设计心理疏导方案,对隔离人员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
他们,看的是病、救的是心、系的是情,援助对象获得疏导后深深浅浅的笑容,是他们生命中最美的点缀。
生命的拯救:破浪而来的“铁军”
两幅图景,触碰到人们心底最柔软处。一个蕴含生的希望,一个折射无限辛劳,是救援队员们的真实写照。
一幅图中打动人的画面是“招手”:困在水中的受灾群众看到红十字救援队员开着挖掘机前来,招手示意;另一幅图中震撼心灵的画面是“背影”:在堆满物资的仓库缝隙中,横七竖八塞满了折叠床,几名极度疲劳的队员侧躺在上面休息,他们衣服背后的红十字鲜艳而醒目。
还有一幅图的主角是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红十字水上救援队。
2021年7月20日,河南发生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英山县红十字水上救援队受命前往新乡驰援。
生死一线间,能多救一个人,就绝不放弃。
7月24日12时许,救援队抵达新乡市牧野区曲韩社区,队员汪荣立即跳下水,协助受困群众登艇。艇上很快就坐满了,面对现场老少期冀的眼神,汪荣决定留下来照顾受困群众,由队友张鹏展一人操舟完成转移。等到张鹏展折返时,汪荣已在水里泡了40分钟。
每一次严苛的战斗,都充满艰险。
27日,救援队转战卫辉市,当地水污染程度越来越高,对队员的考验也越来越严苛。
“很多地方臭不可闻,洪水里浸泡着动物尸体和各种垃圾。”张鹏展深知腐臭污水的危害,但如果想救人就不能怕污水。第二天,他膝盖以下奇痒无比,“痒得直掉眼泪,又不敢挠,酷刑一般”。
“闻到死亡味道”的受困群众,又看到了生命的光亮。
一天深夜,队员们返程时突然听到呼救声,原来是一名被困在树上多日的年轻人。他说,附近工厂里还有7人被困,已3天没吃没喝。
夜深如墨,暗流汹涌。就着手电筒的灯光,紧急救援行动再次开展……
英雄并非与生俱来,至暗时刻,是他们挡在最前面,用血肉之躯劈开一条生命的通道。谁都不是金刚之躯,但所有担忧、恐惧并未成为退缩的理由,只因责任在肩,只为扶危济困。
宁可千日不战,不可一日不备。
在湖北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援培训基地揭牌暨2022年湖北省红十字应急救援演练中,90余名队员“晒”出应急救援的“十八般武艺”;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的“同心协力——2021中国红十字应急综合演练”中,中国红十字(湖北)供水救援队展示出良好风采。
水上救援队奔赴河南救助受困群众
水上救援演练
湖北省红十字应急救援培训基地签约揭牌
心理救援队援助武汉
救护转运队赴西安支援疫情防控
中国红十字(湖北)救护转运队成立仪式
灾区群众收到红十字棉被
供水救援队参加“同心协力——2021中国红十字应急综合演练”期间成立临时党支部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当地时间9月11日,数千人聚集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广场,悼念24年前“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