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威海市红十字会联合市直机关工委、市卫生计生委举办2018年市直机关第二期应急救护培训班,22个机关单位的40余名干部参加培训。
近年来,威海市红十字会积极探索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新方式新方法,在加强救护知识普及的同时,针对重要领域、重要岗位、重要人员集中开展培训,在抓传播、抓重点、抓创新、抓基地方面精准发力,不断为救护培训工作释放新动能,全市共举办应急救护培训班50余期,培训救护员6000余人,普及救护知识3万人次。
抓传播:增强人人学急救的自觉性
每年红十字博爱月活动期间,威海市都将应急救护知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宣传,大力宣传红十字救护员成功施救的案例,提升市民学习应急救护知识的积极性。
威海市、文登区两级红十字会联合制作9集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应急救护动漫专题片,在威海电视台、文登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并在“健康威海”微信公众号播发。市红十字会还将专题片刻录成光盘,分发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赠送给机关、企业、学校和社区。
威海红十字会所属救护培训中心自2012年起承揽市政府家庭应急救援包惠民工程。目前,中心已经向市民提供应急救援包10.7万套。威海市红十字会将救援包的发放与救护培训进社区相结合,“救援包发到哪里,救护知识就传播到哪里”,每年普及培训社区群众在1万人以上,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随着救援包走进千家万户。
“救护培训救人救己,防患未然,现在市民和群众学急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很高。”威海市红十字会救护培训讲师尹佐军说。
抓重点:发挥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
建筑、消防、电力、交通、商业网点等是易突发安全事件的重点区域和行业,针对这些领域的救护培训,威海市红十字会主动上门联系,定期开展应急救护培训。
如今在威海,每年消防新战士下连队前,集中开展红十字救护员培训成为惯例;旅游黄金季节到来之前,对导游人员进行救护知识培训成为常态,2018年已为刘公岛景区培训救护员140名;电力职工特别是核电公司的职工也是市红十字会重点培训范围。
利用中国红十字会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培训项目,市红十字会组织开展了中小学安全辅导员师资培训,30名辅导员成为校园普及应急救护的骨干。市红十字会还组织师资队伍到长峰小学、凤林学校、青岛路小学等8所学校开展应急救护专题培训,500名教师通过考试获得急救员证书。
针对机关工作人员长期伏案工作,心脑血管疾病时有发生的实际情况,市红十字会与市直机关工委、市卫生计生委联合开展了机关干部急救员培训班,目前已经举办2期,培训机关救护员83名。
分管救护培训工作的威海市红十字副会长王强说:“已经取得救护培训资质的骨干救护员,持续在本部门、本单位、本系统发挥传帮带和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了层层传授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威海急救培训逐步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遍地开花。”
抓创新:增强培训趣味性和感染力
应急救护培训有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取决于形式是否新颖、内容是否生动。
威海市红十字会以“关爱健康、珍爱生命”为主题,在对社区群众开展救护培训时,邀请相关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参加,把应急救护知识和健康保健知识传授有机结合,满足了不同人群对健康保健知识学习的需要。
针对电信诈骗、金融集资诈骗时有发生的现象,市红十字会在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时,邀请银行志愿者参加,讲解防金融诈骗常识。
为增强应急救护培训的互动性,市红十字会在课堂上设计了有奖问答和模拟演示等环节,让学员参与不同场景的模拟救护操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基地:打造综合性培训体验平台
体验基地是学员和市民直观感受应急救护重要性和提升应急救护技能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威海市红十字会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动员教育部门、企业等建设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另一方面,借助全国应急救护培训基地项目落户威海的时机,积极运作,争取各方支持,与文登区红十字会联手打造培训基地。
近年来,威海市红十字会先后在威海市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威高时光城、威海七中、文登实验中学等地参与建设了一批生命安全教育体验基地,为中小学生和市民进行应急救护教育体验提供了阵地。
威海市红十字会筹建了威海市国家级应急救护培训基地,该基地总投资76.53万元,设有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应急救护培训教室和应急救护实操教室。在体验教室互动模块建设方面,在原有红十字运动、应急救护、交通安全等6个体验模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火灾逃生VR体验、电梯安全和水上救援模块,体现了威海的地方特色,满足了社会安全教育的需求。
威海市国家级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已初步建成,目前正处于不断完善和试运行阶段,已经面向部分青少年学生开展了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和体验活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以基地为依托,持续开展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最大限度发挥基地在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文明城市、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威海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徐志勤说。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拼车”“拼单”购物成为人们的习惯,“拼床”租房群涌现,“拼婚”攻略获点赞收藏,就连宠物医疗、健身私教、奢侈品租赁等都出现拼单身影。“拼”模式正以惊人速度渗透进当代生活的毛细血管,进入年轻人的生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