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切换
贵州
最近访问
热门站点
全部
省级云
市州云
区县云
其他云
全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U
V
W
X
Y
Z

贵州黎平:发掘传家“宝藏”带富一方乡民

2018-07-17 13:21:54     杨代富    多彩贵州网

  7月16日,走进贵州肇兴侗寨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专业合作社的织染香绣产业基地,侗布、侗锦琳琅满目,选购商品、拍照留念游人如织,基地蜡画体验厅里,一大群游客在体验蜡画;几名侗族妇女在院内忙着染、洗、晾晒游客体验的作品,一派忙碌景象。

1_副本_副本.jpg


  贵州省黎平县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陆勇妹在晾晒靛染土布。杨代富 摄

  “放暑假后来的游客特别多,大部分都是学生,还有亲子体验的旅游团队,有时候每天要接两三个团队,多的团队有100多人,经常晚上都还有客人来体验蜡画,忙都忙不过来。”在基地负责指导蜡画和靛染的绣娘赢后花说。

  肇兴侗品源织染香绣产业基地是一家集文化传承、生活体验和技艺培训为一体的体验中心。主要承载传承织、染、绣等传统手工技艺文化,供人们体验植物染、锤布、刺绣香包、学侗歌说侗话、芦笙吹奏等文化体验的一个重要窗口,深受游客喜爱。

2_副本.jpg

  陆勇妹(右)与同事在整理顾客购买的染制衣服产品。杨代富 摄

  黎平县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手工艺项目多、技艺精湛,老祖宗留下的这些传统手工艺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市场价值。黎平县瞄准这一优势,把文化与旅游有机整合,多点引擎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依托肇兴旅游的井喷增长,黎平民族文化产业侗品源传统工艺专业合作社,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突破口,加快改进侗族传统工艺,创作了“织、染、香、绣”四个系列商品,取得“侗品源”“嘎老”“男耕女织”三个商标,获得侗族豆染技术的发明专利和新型豆染生产装备专利以及6项外观专利,并以“合作社+三娘(绣娘、染娘、织娘)+企业”的模式带动了周边群众加入合作社织、染、绣等增收。

  “我们合作社主要是做市场对接和品牌提升,有了产品订单,基地建设和产品生产加工业都在贫困户手上完成,合作社负责回收销售。”侗品源传统工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陆勇妹说。

  “只是单纯做传统服饰是没有市场的,也走不远,走不出去的。传统的服饰只是我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如果要把它转变为经济价值,必须要有创新。”侗品源合作社负责人陆勇妹敏锐地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对合作社的产品进行大胆创新设计,并取得很好的市场效应。结合扎染、蜡染、刺绣等技艺,侗品源合作社创新研发出围巾、服饰、床上用品、手工布包等100多种靛染、彩染等布艺产品,深受顾客青睐。

3_副本.jpg

  技术人员在指导侗族小女孩学习传统手工纺织技能。杨代富 摄

  “刚开始来侗品源这里做事,我只会一点点刺绣,做这几年下来,刺绣、蜡画、靛染我什么都会了,现在还可以教其他人了,每月有3500多块钱工资。”在侗品源织染香绣产业基地忙前忙后的赢后花高兴地说。

  据了解,目前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专业合作社名下共有213名绣娘、186名染娘、87名织娘,随着侗品源品牌的提升,销售渠道的打开,大家人年均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传统民族手工艺在这里真正发挥富民“富矿”的作用。

  前不久,在黎平县委宣传部与杭州市下城区委宣传部牵线搭桥下,侗品源传统工艺专业合作与杭州下城区小巷三寻文创公司达成文化产业“姐妹花”合作关系,两企业(合作社)通过文化产业的合作,共同培育品牌、培训人员和培养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和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并于7月12日共同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小康之约”传统手工技能培训活动,对侗品源传统工艺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的120名贫困妇女进行手工技能培训,提升她们的传统手工刺绣、纺织等技艺,所有参训贫困妇女制作的文创产品将由下城区小巷三寻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定期收购,有效实现产销衔接,让两地文化产业合作“小康之约”落地生根,让当地贫困妇女实现指尖就业增收。

4_副本.jpg

  四川乐山的小学生在体验蓝靛水染自己的蜡画作品。 杨代富 摄

  近年来,为发掘传家“宝藏”大经济效应,带富一方乡民,黎平县加大开展民间技艺人才培训,汇聚乡土人才。通过扩大宣传,品牌打造,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力,使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市场转换,开发设计出一批具有黎平特色的文创产品,推动了一批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实现旅游商品化,创意研发旅游品达200余款,涌现出彦婷手工、定八服饰等一批与侗品源传统工艺专业合作社一样具有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富力的创业典型。产品远销北、上、广和江浙市场,深受顾客喜爱。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