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未想过要把自己和宣传遗体捐献的事业联系在一起。
十多年来,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这方厚土上,她勇敢地打破社会传统的偏见,筚路蓝缕,辛勤呼吁,革新了人们的生命认知,将该县的遗体捐献事业推上了前台,拓出了一片新天地。仅在莒县,迄今在红十字会登记的捐献志愿者就达近5000人,其中有13位捐献者都是她陪伴着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她就是中国好人、中国红十字会会员之星、省道德模范、省自强模范、莒县遗体捐献红十字志愿服务队队长赵连翠。
遗体捐献,并不是赵连翠生来就有的想法。
2003年底,一场车祸让赵连翠住进了医院,进而因手术失误,造成了高位截瘫,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
2006年后的一段时间,赵连翠的身体非常糟糕,再加上家庭的变故,让她陷入了人生黑暗的低谷中,她想到了生死这件人生大事。她觉得,作为一个人,就这样去世了,烧成了一把灰,就什么也不值了。虽然她是高位截瘫患者,可是她的身体器官还是健康有用的。就这样,在2008年12月8日,赵连翠在莒县红十字会签下了莒县第一份遗体捐献志愿书,承诺百年后将自己身上凡是有用的器官、遗体全部无偿捐献给社会。
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儿子时,儿子当即大为心痛,直说那我到哪里找我的妈妈?
当然,她的决定也遭到了母亲、姐妹等人的反对。
她的这一行动,不仅惊动了家人,它犹如春雷,在莒县这片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深厚的大地上,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回响。
种子既然已经播种下了,在适宜的条件下,它就会萌芽、成长,不断地抽枝,开花,结果。这个适宜的条件,就是这个思想日益解放、科学昌明的欣欣向荣的时代。
了解了具体的操办流程后,她就把义务宣传和组织遗体捐献作为自己公益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
开拓是艰难的。尤其是在这样传统深厚的地方,人们不仅重视生,也同样重视死,甚至在礼仪上,丧礼的繁琐及排场更是远远大于诞生。要动员人们自觉地、心甘情愿的捐献出遗体或器官,牵动的绝对是灵魂级别的思想认知风暴,难度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由于理解的人少,她有委屈,也很难找到人诉说。很多的时候,由此引起的委屈她是独自哭泣,独自消解。
但经历过生死劫难的人,对这样的困难,是很看得开了。她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是正确的。“德不孤,必有邻”,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她坚信一定会有相同价值观的人呼应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她的努力下,渐渐地,有人赞同她遗体捐献的倡议。一个,两个,三个……先是年轻的,后是年老的,先是生病的,后是健康的,县内的,县外的,都在缓缓地向这里聚拢。
其实更多的人是被她身残志坚,成年累月的献身扶残助残、扶危济困、关爱留守儿童等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所感化而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的。
2015年4月,肝癌晚期的莒县桑园镇的18岁小伙葛文成感动于赵连翠的事迹,主动找到她,在病床上与莒县红十字会签下眼角膜捐献志愿书,半个多月后,他去世,眼角膜令两位陌生人重见光明。
2023年9月8日,莒县刘官庄镇有着57年党龄的82岁农民于本祥去世,捐献了遗体和器官。而在此一年多前,他78岁的妻子朱新菊去世后,也捐献了遗体。他们都是被赵连翠的事迹感化而做出捐献决定的。对于这两位一辈子都生长在农村的八旬老人来说,做出这样的决定,不知道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情感波澜,但仅凭这个最终实现捐献的结果,就令人无比的敬佩!这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
人逐渐的多了起来。起初,人们还羞答答的不敢公开到县红十字会登记,很快,人们成群结队的一起与县红十字会登记,最多的时候,一起登记的有二三十人。因为她是高位截瘫患者,活动不便,为了照顾她,人们不约而同的把她的家作为了志愿捐献登记地。迄今在她家里签下自己名字的捐献志愿者就有330余人。
在她的耳濡目染下,她的亲人也逐渐加入了捐献的行列。她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也不断的出现在登记现场,为女儿的这项事业站台。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事业是异常艰辛的。需要她精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的全方位付出。
且不说与那些有和没有捐献意愿的人的反反复复沟通所耗费的精神;也不说来她家与莒县红十字会登记的,她不仅要招待茶水等,有的人她还要管饭;只说那些已经生病躺在病床上的遗体捐献志愿者,她也要尽量赶去探望,对那些家庭困难的,她还要为之出力组织募捐以贴补医疗费用。而对于去世的遗体捐献志愿者,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论什么天气情况,只要在县里,她都要立马亲往吊唁并组织捐献事宜,因为遗体的捐献是有严格时间限制的,而且她还是很多捐献者的见证人,也是必须到场的。
2021年1月10日,莒县库山乡万新村52岁患尿毒症7年的村民万克选,与患癌症的47岁妻子李左英及患尿毒症的儿子万修良一起在赵连翠的见证下,在莒县红十字会签下了遗体捐献志愿书,成为莒县第一个全家人一同志愿捐献遗体的家庭。
没想到仅仅隔了一天,1月12日李左英就去世了。赵连翠当时住在乡下老家,睡梦中接到万家打来的电话,放下电话一看是深夜十一点半多了。她立马唤醒丈夫,赶紧起床,并电话通知县红十字会有关人员及眼角膜接收医院潍坊眼科医院莒县分院的领导,还要约部分志愿者一起去为李左英送行。夜深时刻,人们都已沉在梦乡,有的电话关机,有的不愿意出行,她费了好大的劲才落实好这些事务。
此时是农历的十一月廿九日,妥妥的隆冬时节,前几天刚刚降过一场大雪,路上积雪还未清除净。大家在县城赵连翠的家里集合,来不及做饭吃,她赶紧将家里所有的鸡蛋拿出来煮了,每人分几个拿着,潍坊眼科医院莒县分院的医务人员去买了点小饼和稀饭,然后这十几个人分乘四辆车边吃边向山乡奔去。
天黑,路滑,零下二十度的极寒,人们的心也是沉痛的。三更半夜的,路既不熟悉,当然也就更不好找,路上也没人可问,他们就这样一路滑滑擦擦跋涉赶到万家时,已是早晨四点多。
大家一起站在院子里默哀,很快就冻得手脚麻木了。这样送别的事也不能活跃失态,就这么在院子里“冻”着,但是没有一人有怨言。
高位截瘫的赵连翠日常本来就无法控制小便,这大半天高强度的心力操持,她早已尿湿了棉裤和轮椅,这样的严寒里,很快就结成了冰,但是她毫无知觉。
天亮了,眼角膜也成功摘取了。大家赶紧上车往回赶。暖过来的赵连翠,身上结的冰也化了,很快湿了车辆座椅。同车的志愿者孙彬女士一摸她的手,冰冷刺骨,心疼的眼泪差点掉下来。
当年4月29日,万克选去世,也完成了捐献。
每一位捐献者都是高尚的,可敬的,他们用自己平凡的生命,谱写了不平凡的人间大爱,有的甚至不期然的创造了一个县、一个市的第一。他们各自的捐献故事里,也都有着赵连翠的深刻影响和心血。
2021年5月,不足40岁的莒县东莞镇残疾女士王文梅在县里组织的免费两癌筛查中,查出了癌症。7月份就住进了莒县人民医院。有一定医学知识的她,此刻对生命不得不作出新的思考与决定。经过病友的介绍牵线,她结识了赵连翠,详细了解了赵连翠的事迹后,她大为感动,9月,就在赵连翠的见证下,在县红十字会签订了眼角膜与遗体捐献志愿书。
在此后一年多的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王文梅以自己的身体加入了医学科研受试者行列,奔波于青岛、济南的著名肿瘤科研与治疗机构间。
赵连翠此后一直关心着王文梅,鼓励着她与病魔勇敢的搏斗,这成为王文梅生命最后日子里的阳光与精神支柱。2023年4月底,听说她要独自赶往济南参加山东省肿瘤医院的受试,赵连翠赶忙通过朋友为之联系了济南的义工负责照应她,让她感受到了社会真切的温暖关爱。
2023年7月4日中午,41岁的王文梅在社会的关爱中,走完了自己坎坷的人生路,也将眼角膜和遗体无偿捐献给了社会,将生命永远的留在了世间。
对于赵连翠呼吁组织遗体捐献的行为,莒县红十字会在给予大力支持、用心培育的基础上,因势利导,于2018年1月22日,组织成立了以赵连翠为队长的莒县遗体捐献红十字志愿服务队。这一年,恰恰是赵连翠签下莒县第一份遗体捐献志愿书的第十年。
红十字会的大力支持,给了这一事业以快速发展的优势平台。此后,莒县的遗体捐献志愿者如雨后春笋,快速增加,到今天已达近5000人。
数字少吗?
不少!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全社会致敬的数字!
这是一个个包含着血肉与情感温度的数字!
每一个数字,都包含了对社会和人民的大爱,也包含了社会与人民对他们的温暖关爱。
2022年10月,莒县遗体捐献红十字志愿服务队获得“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荣誉称号,这是日照市两家获此殊荣的单位之一,在全国受表彰的370家各类红十字单位中,是仅有的两家公开标明遗体捐献的志愿组织之一。
莒县的遗体捐献志愿活动,已经掀开了更具活力的崭新一页。
他们因感恩党和社会的关爱而捐献,社会因他们的奉献而更加明媚。大家一同用各自的大爱与奉献描绘着一个美丽温暖而光明的国度。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当地时间9月11日,数千人聚集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广场,悼念24年前“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