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来自浙江温州的“00后”陈承浙和“90后”周炀坤在同一天、同一个采集室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浙江省第1133例、第113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当青春与奉献相拥,两名年轻人化身爱的使者,伸出手臂,以行动讲述生命接力的动人故事。
“00后”陈承浙: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今年22岁的陈承浙目前在苍南县某公司工作。自2021年起,他便多次参加无偿献血,并于2022年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大学期间,陈承浙不仅在校园中表现出色,还积极投身校外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时长200小时,凭借优异表现,他还曾荣获“十佳大学生”“校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今年9月,陈承浙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后,又顺利通过了高分辨检测和捐献前体检。在此期间他一直均衡饮食、规律作息,确保身体有一个良好的状态,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做准备。
12月9日,陈承浙入住温州某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开始注射动员剂。在经过4天的动员剂注射后,12月13日,陈承浙成功捐献14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名血液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陈承浙表示,造血干细胞捐献并不可怕,就像献血一样,只是时间有点长。对于这次捐献,他觉得只要能为患者做一份贡献就是好的,用很简单的一句话说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90后”周炀坤:
“我是年轻人,应该当仁不让”
“我是年轻人,应该当仁不让,积极奉献,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12月13日上午8时30分,也是在温州这间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来自瑞安的“90后”周炀坤和陈承浙一样,正在为远方的一名血液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血液通过分离机提取出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后,重新被输回到周炀坤体内。经过3个多小时的采集,周炀坤成功捐献26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浙江省第113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周炀坤一直是一个“热血青年”。早在2013年4月,四川省雅安市发生7.0级地震时,当时还在成都上学的周炀坤就报名成为志愿者,参与抗震救灾。周炀坤说,也正是这次志愿服务让他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参与抗震救灾结束后不久,他就主动留存血样,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今年8月,周炀坤得知了自己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后,为了更好地配合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从8月底开始,他每天坚持骑自行车2个小时,在2个月时间里,体重减轻了20余斤。
周炀坤将这件事告诉家里人时,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他的母亲还特地告诉了他一个小“秘密”:多年前,他母亲就曾通过捐献血小板,挽救了一名同村老人的生命。多年来,母亲又陆续捐献了十几次血小板。这让周炀坤感到意外又感动。“没想到我妈妈也是这么热心肠的人。之前我们互相之间不知道对方心里的想法,通过这件事情,我知道了她之前做过的那些好事,她也知道我曾经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很支持我来捐献造血干细胞。”周炀坤说。
捐献当天,周炀坤的校友黄骥也特地赶来看望,还分享了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体会。2017年,黄骥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是瑞安市第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表示,看着造血干细胞捐献队伍不断在扩大,是他最开心的事情。
据了解,截至目前,今年温州市已有21名爱心人士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为该市历年最多。
综合自人民日报客户端浙江频道、掌上温州客户端、苍南发布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下一篇:没有内容了!
9月12日至14日,由遵义市民政局主办、遵义市慈善事业促进发展中心承办的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活动在遵义市醉里广场举行。本次活动以“慈善遵义・爱满红城”为主题。[详细]